青梅是什么水果做的(青梅是什么水果图片)
推荐文章
即便它生在南方,鲜果酸到只是一想就让人口舌生津
青梅是什么水果做的(青梅是什么水果图片)
即便国内佳果众多,大多数朋友都只寻那唯一味的甜
也即便7000年了它虽仍在但却已然上不了台面
但每每回顾青梅的文化积淀,念起青梅的“潇洒”,想到青梅制品的丰富百变,看着青梅产业的窘境,作为一个农业人我都特别想帮它上上台面。
原产于我国的青梅,有着悠久的采食利用历史,作为一个当前上不了台面的酸果,古时它的地位却举足轻重,青梅曾是赋予菜肴酸味的调料,也曾是敛肺止咳药用乌梅,还曾是论尽天下英雄的一壶青梅酒,是诗中咏叹,是画中仙果,是浓厚的文化积淀。
而现如今,它虽仍是灌中的糖渍梅,是消暑解渴的酸梅汤,还是微醺爽口的青梅酒,但青梅也只是这些了,并没受到与其浓厚文化底蕴以及广泛用途相匹配的重视,甚至一些朋友只识青梅制品,却不知青梅为何物。
所以我们虽没有辜负青梅,但同样的也没有成就青梅,直白地讲就是今天虽然青梅还在,但我们并没有把它搬上台面,再俗气一点用金钱来衡量,青梅的地头收购价大多时候不足1元/斤。
青梅在另一个国家与国内上不台面的境遇截然不同,那个国家就是日本,日本人对青梅极其推崇并对青梅加工品爱的痴迷。
青梅传入日本的时间,约在我国唐朝时期,或许是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迷上了青梅干的美味,也或许是钟情于青梅干的药性,还或许是看上了果梅树的风姿卓越。
不仅带回去了青梅干,还引种青梅,其实早期青梅传入日本后,并没有形成梅文化,也没有多大的种植规模。
直到20世纪初,日本人发现青梅制品对当时的流行病痢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开始逐渐地扩张种植,到20世纪30年代初步形成了青梅产业。
依农不是一个热衷于所谓日本农业工匠精神的人,但是日本人对于农产品的态度和推广力度我比较认同。
青梅在日本形成产业后,真是被玩出了花。
加大青梅营养、功效的宣传力度,繁育新种扩张种植,延伸青梅产业链、拓宽青梅制品的种类,甚至是为青梅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极其注重青梅文化的塑造。
当前日本人吃白饭都要吃一粒青梅,你可能觉得是寒酸,但他们觉得吃的是文化。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与其说日本人痴迷青梅,不如说是青梅产业人,把青梅变得让日本消费者痴迷。
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自产青梅就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开始大量从我国进口。
彼时我国青梅产业是跟着日本市场对青梅的大量需求赚过一段时间钱的,但可惜很短暂,也不到10年的时间。
10年间我们大规模的扩种了,他们开始压价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青梅的地头收购价格已经由高峰时的10元/斤跌到了0.5元左右。
由于当时国内青梅产业过度依赖日本市场的需求,价格的骤降对产业的各个环节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近些年来我们开始谈青梅产业的复兴,依农也和业内人讨论过相关话题,很多朋友仍是主张精种、精产、深化加工,提高出口价格,供给日本市场。
这确实是可行也在行的方案,但是我认为如此发展到极致,也最多算个好的原料供应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自主地把青梅产业发展起来,最终输出属于我们的青梅终端产品,输出属于我们的青梅文化。
文章的标题中依农提到青梅产业要发展必须得搬上台面,接下来的一句是这“台面”得先搬到咱自己的地盘。
这个“上台面”是什么意思呢?
没别的意思,就是表面意思,让更多国内的消费者认识青梅、了解青梅、接受青梅,让种青梅,加工青梅的产业人卖产品、卖文化,在国内市场就能赚到钱。
从文化角度看在我国青梅有7000年的历史文化沉淀。
从生产角度看,国内有诏安、上杭、普宁、陆河等诸多的青梅优质产区,产出青梅的品质绝不亚于日本青梅,各产区也都有成熟的加工链,虽多是初级加工,但可以延长、扩展。
3000年前我们就开始种青梅
东汉时期,我们就把青梅入药
我们酿造青梅酒时,部分国内消费者过誉的日本青梅酒还不知道在哪?
国产青梅有被推广的本钱,产业人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有太多的方向可以推广。
可能有朋友会说:我国优秀的水果太多了,依农你何必执着于一个只能用于加工的酸果。
依农执着于青梅是因为
首先当青梅的种植面积不大,若是柑橘、苹果这样的大体量,底蕴再深厚也买不了文化,因此青梅的“少”就是“上台面”的资本。
其次只能供给加工,并非劣势,国内消费者对于加工用的农产品存在天然的抵触,很多消费者认为只有歪瓜裂枣,坏苹果烂梨,才用于加工,当然这认为也不是没有根据,消费者的固有认知得归罪于确行此事的不良厂商。
我们恰巧可以通过只能用于加工的青梅,用健康、高品质的青梅加工品来扭转消费者的认知,树立农产品加工品的标杆。
本文依农没有提任何具体的让青梅“上台面”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我相信青梅产业人,在实操上要比我透彻。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