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蹬子什么时候产生的(马蹬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推荐文章
文图:李冬花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仅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是保护人钢铁般的“战士”,甘愿做踦兵脚下的“奴隶”,是助人度过难关的“黄牛”!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
马镫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它包括两大重要部分,一是由骑者踏脚的部分,即镫环;二是将马镫悬挂在马鞍两侧的镫柄,镫柄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
马蹬子什么时候产生的(马蹬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马镫有银、铜、铁鎏银、铁等不同材质,它是马具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结合当地制作工艺特色发展起来的,是为了帮助骑士上马而发明的。主要是在踦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演化成双边,解放了骑马者的双手。
西汉在经过东方游牧民族入侵后开始装备马镫。秦汉时,更加灵活机动的骑兵取代了战车。至唐朝,骑兵成为主战兵种,大规模作战。唐王朝正是凭借强大的骑兵一举击败东西突厥、薜延陀、高昌、吐谷浑周边牧民,创造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战争奇迹。
马镫大部分使用铁制成,为的是马镫牢固,不被脱落。匈奴人为最早使用马镫的民族。
马镫最大功能是解放双手,骑兵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大大提升了骑兵战斗力。西晋时有单蹬,东晋十六国时有双镫。
家忆博物馆的马镫是2015年7月中旬在内蒙呼和浩特经朋友介绍,在一户牧民家收回来的。铁镂空材质花形,是女士踦马工具,漂亮大气庄重,厚度结实,造型设计一流。
七八月份,是去内蒙的好时机,有美丽无边无际的草原;有小块乔麦田,有大面积的油菜花;有大小不同的外表白色的蒙古包。蒙古姑娘对客人热情有礼节,当你从大巴车下来,有五位穿着靓女端着牛奶、青稞酒让游客品尝。草原上有好玩的踦马、有多种游戏平台,还有手抓羊肉串……太美了,我喜欢去豪爽不冷不热气温很舒服的蒙古大草原。
我收藏的女式马镫,是蒙古族姑娘们的时代特征,也是上马不离不弃的工具。
博物馆的藏品丰富,每件文物都有自身的故事和流年的痕迹,标志着历史文化的久远。
作者简介:李冬花,民间收藏家,大荔家忆博物馆馆长,大荔诗词曲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