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种植技术及亩收益(贝母种植技术和管理)
推荐文章
江山市竹荪—浙贝母高效栽培模式
竹荪被誉为食用菌“菌中之花”,浙江是人工驯化、栽培竹荪最早的省份之一,江山市是浙江重要的竹荪产区;浙贝母是全国著名的“浙八味”道地药材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江山市是浙贝母的新兴产区。近年来,浙江省江山市农业部门结合本地产业实际,创新开发出竹荪—浙贝母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可亩产竹荪80kg、亩产浙贝母(鲜品)800kg,每亩总产值35000元、纯收入17000元。与传统的水稻—浙贝母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省工、增产、增效特点,即种植浙贝母时每亩能省工4个、增产5%、增收1200元。该模式是非常适合在江山市推广的“短、平、快”种植模式,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1茬口安排
贝母种植技术及亩收益(贝母种植技术和管理)
竹荪2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种,6月上旬开始采收,9月下旬收获结束;浙贝母10月上旬至下旬栽种,翌年5月上中旬采收。
2竹荪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选择远离禽畜场、垃圾场等污染源,通风良好,水源清洁,排灌方便,并且经过水旱轮作、近4年没有栽培竹荪的大田种植。
2.2品种选择选择种性明确,经过两年以上生产试验,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和菌龄适宜的合格菌种。
2.3备料每亩准备竹屑4000~5000kg、米糠或麸皮30~40kg、钙镁磷肥50~60kg、三元复合肥25~30kg、禽畜粪便400~500kg、石灰80~100kg。
2.4建堆(培养料制作)掌握在10月份后、播种前45~60天建堆,以竹屑和石灰为原料。在4000~5000kg竹屑中撒入石灰80~100kg,然后加水拌匀,加水量以手握紧略有水渗出为宜(即含水量60%~70%)。一般以4000~5000kg的原料为一堆,堆高1.5m,每隔15~20天翻堆1次。堆制发酵后要求堆料松软、变褐、有香味。
2.5播种当地在2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种。先按畦宽(连沟)1.2m划线,再将培养料铺在畦面做成龟背式菌床,铺料宽度75~80cm、厚度20~25cm,每平方米畦面培养料用量为10~15kg。铺料后将菌种掰成鸽蛋大小的块状,双行呈“品”字形插播在菌床中,亩用种量为250~300kg(规格为14cm×28cm×0.005cm的袋装菌种500~600袋)。最后按每亩料面撒施米糠或麸皮30~40kg、钙镁磷肥50~60kg、腐熟禽畜粪400~500kg、三元复合肥10kg。播种后机械开沟,沟宽30~40cm、深30cm,四周排水沟沟宽50~60cm、深50cm。沟土挖出后全部覆盖畦面(必要时辅之人工整理沟畦),覆土厚度3~5cm。覆土后,先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kg,再铺盖厚1~2cm的稻草或茅草保温保湿。
2.6养菌
2.6.1播后检查。播种15天后检查菌丝萌发生长情况,若发现菌种不萌发、发黑,应及时补播菌种。
2.6.2露地养菌。4月底前是菌丝培养前期,此时无需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宜采用露地方式养菌,保持培养基含水量60%~70%,切忌积水。
2.6.3荫棚养菌(菌丝培养中后期)。4月底至5月初,在竹荪菌丝将要延伸至畦面,原基发生期前后,及时搭建荫棚。荫棚高1.8~2.2m、棚顶及四周用遮阳率70%的遮阳网或其他遮阴物覆盖,始终保持“七分阴,三分阳”的遮阴效果。
2.7出荪期管理
2.7.1出荪阶段管理。出荪阶段适宜温度为20~32℃,应继续采取遮阴措施。子实体生长阶段,宜保持畦沟浅度蓄水、培养料含水量70%,空气相对湿度随菌蕾发育而逐步升高、波动范围控制在90%~95%。
2.7.2菇潮期管理。菇潮间隔期为20~25天。一潮菇采收结束后,每亩畦面撒施复合肥10kg,现蕾不灌水、偏干管理7~10天,以促进菌丝快速恢复。10~15天后进入下一潮菌蕾发生期,此期菌现蕾后,应保持畦沟浅度蓄水。
2.8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的原则防治病虫害。当黏菌发生为害时,应加强通风,并用生石灰粉或气雾消毒粉撒布覆盖,或用硫酸铜500倍液、10%漂白粉液连续喷洒3~5次进行防治;烟灰菌发生为害时,在发病处周围撒生石灰或气雾消毒粉,并用塑料膜将病患处盖住控制其扩散。白蚁为害时,可用氟蚁腙喷杀或用明矾调糖水洒在蚂蚁喜吃的芒箕上进行诱杀;蛞蝓为害时,可将砷酸钙、麦皮、水按1∶50∶50的比例配制成杀虫剂放在蛞蝓出没的地方进行诱杀,或在蛞蝓出没的地方喷洒5%煤酚皂、50%食盐水溶液滴杀;螨虫为害时,用专用杀螨剂进行喷杀。
2.9采收一般从6月上旬开始采收,9月下旬收获结束,整个生产周期可采收三潮。每个竹荪在菌球破口后子实体露出1cm至撒裙1/3时为最佳采收期。采收宜在上午6~10时进行。采收时用锋利的小刀或竹片在菌托底切断菌索;也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体的下部,轻轻扭转一下,松动后再向上拔起(注意尽量避免松动周围的小菇蕾)。整个采摘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保持菇体的干净和完整。
2.10制干将采收的竹荪及时摊放在竹筛上摊晾
1~3小时,注意保持菇形完整。将摊晾后的竹荪基部对齐、按菌柄大小分层摆放在烤筛上进烘房烘干。烘干时,先使烘干灶的温度在半小时内升到70~90℃,然后保持温度1.5~2.0小时,竹荪即可达到八九成干。此时将竹荪拿出烤筛,并及时用绳子将其扎成捆(每捆0.12kg)。最后将成捆的竹荪放入烘房下部在70~80℃的温度下再烘烤2~3小时,竹荪含水量≤13%即可取出。
3浙贝母栽培技术
3.1整地施基肥由于是旱地种植竹荪且种植竹荪施用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接茬种植浙贝母,与水稻—浙贝母种植模式相比,每亩能节省翻耕、整地用工3个工以上,同时还可少施基肥50%~70%。竹荪收获结束后,亩施优质腐熟厩肥1000~1500kg作基肥,然后将种植地块耕细整平,做成高畦,畦宽1.2m,畦沟宽0.3m、深0.3m。
3.2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如浙贝1号、浙贝2号等。选择抱合紧密、芽头饱满无损、中等大小、无病虫害的鳞茎作种鳞茎。
3.3栽种栽种时间安排在竹荪采收结束后的10月上旬至下旬。按行距0.2m在畦上开横条沟、沟深10~12cm,将鳞茎按株距13~16cm排种,芽头向上。按顺序逐行种植,先种一行,再开第二行,并把第二行翻起的土覆盖在前一行上。一般亩用种量250~450kg。
3.4田间管理
3.4.1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应在浙贝母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长前期进行。一般栽植半月后浅锄1次,以后每隔半月锄1次,直至施腊肥为止。翌年2月中下旬待苗出齐后,适当深锄1次,以不伤茎为宜。抽茎以后,应见草就拔,不能使用除草剂除草。
3.4.2追肥。浙贝母是耐肥作物,重施巧施肥料是提高产量的关键。12月下旬施腊肥,亩施过磷酸钙17.5kg、磷酸氢铵17.5kg;立春后施苗肥,亩施尿素5kg;3月下旬摘花后施花肥,亩施尿素5kg、硫酸钾10kg。
3.4.3水分管理。浙贝母生长期需水不多,但在植株旺盛生长时期(2月初至4月初)需水较多,一般应每周沟灌1次,以满足生长需要。此期如缺水,会导致茎叶生长不良,将直接影响鳞茎的膨大;注意若水分过多也易使鳞茎腐烂,故灌水后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3.4.4摘花打顶。适时摘花有利于养分向鳞茎集中,促使茎秆生长。摘花应在植株顶部有1~2朵花开放时进行,并选择在晴天操作,以免雨水渗入伤口,引起腐烂。
3.4.5病虫害防治。灰霉病,发病前可喷施波尔多液100倍液预防,每7~10天1次,连续3~4次,发病初期可喷施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黑斑病,发病初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防治;干腐病防治应注意在播种前剔除有病的鳞茎,并在下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10~15分钟消毒;软腐病防治也应在播种前剔除有病的鳞茎,并在发病时用20%噻唑锌悬浮剂400倍液喷施防治。蛴螬,可在发生初期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施或灌根防治。
3.5采收翌年5月上中旬,浙贝母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