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盆栽绿植 >马郁兰精油的种植方法(马郁兰精油)

马郁兰精油的种植方法(马郁兰精油)

时间:

马郁兰精油的种植方法(马郁兰精油)(图1)

如果能够时光穿梭,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返回古代的一个王朝,你最想去哪个朝代?这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问题。你选哪个朝代?唐朝?宋朝?

马郁兰精油的功效与作用(马郁兰精油)

《梦华录》剧照

的确,在唐、宋、明这最后三个由汉族人统治的封建王朝中,像《梦华录》中一样,点茶、挂画、焚香、插花,在人们的市井生活中处处可见,彼时的人们似乎过得很精致。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行色匆匆,在奔波中以快餐果腹,以方便饮料解渴,节假日才会买花,焚香更是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居到不知道几线了。总之,相比以前,不少人觉得现代的生活太粗糙了,才会有了开头一问吧?

《梦华录》剧照

自大唐到现代一千多年来,人们的思想发生巨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社会运转仿佛越来越快,像是距离某种重大变化发生的奇点越来越近,大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像陀螺一样疲于奔命,也像一个士兵一样,每天都要上战场拼命,人在漩涡中,不得不旋转。贪婪、焦虑和恐惧占据着人的内心,暴力事件越来越频繁。

《梦华录》剧照

这不仅让我们将视野拉回到心灵宁静和安定的人群,如古代的文人,寺庙的僧众。像苏轼,一生漂泊接连遭贬,“黄州惠州儋州”,当官当得如此悲惨,却不能阻挡他在文学上入围“唐宋八大家”,美食圈里留下“东坡肘子”“东坡肉”等名菜,更不用说书法成就了。像《梦华录》中的杜长风,虽然一屁崩碎当官的梦想,但仍然平和豁达,老实教书,诚恳做人,情场得意,最终抱得美人归。

《清平乐》剧照

那么,在他们的安身立命之余,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做了些什么事情呢?答曰:读书写字(诵经抄经)、喝茶、焚香、听乐(宋引章琵琶、佛乐等),游历(化缘)。

《梦华录》剧照

显然,喝茶、焚香、听乐是心灵宁静和安定的人群的相似的无明显功利性用途的行为。

为什么要喝茶?

除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之外,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特性,将喝茶的感悟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把对茶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鸡毛飞上天》中陈江河所说,”茶吸天地精华,占尽五行八卦,受尽人间煎熬,风吹日晒雨淋,最后被铁锅炒被开水泡,这才能泡出它自己的香气来……”

《鸡毛飞上天》剧照

茶的两种姿态:沉与浮;饮茶的两种姿态:拿起与放下。“人生如茶,先苦才能回甘”。茶是最好的饮料,茶道是最好的待客之道。这一点,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茶也因此能在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独占一席,不论高低贵贱,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成为基本配置。

而《梦华录》中虽然没有讲述品茶的道理,但是在赵盼儿优雅娴熟的斗茶中,感受喝茶、品茶、点茶在视觉和精神上带来的愉悦。

《梦华录》剧照

虽然中国这片土地上统治者更迭,近代又经过文化思想的革命,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融合,始终无法撼动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正如对“兰花、梅花、菊花“这些上品花卉在骨子里的执着一样。

网络图片,侵删

但是,中国人对香气似乎并没有像对茶和花那么执着。在古人的七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中也没有占到一席之地。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历史记载和电视剧作品中,香气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呢?僧众为什么要焚香?中国的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焚香?是闲得没事儿干了吗?

《梦华录》剧照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香气出现的频率为什么如此之高呢?

主要原因是历史记载多为文人、士大夫、官员和贵族等古代的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生活优渥。香气作为古代的奢侈品,只有古代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消费得起除食用香料之外的焚香香料。这种雅,显然是需要相当经济基础的。而《梦华录》中半遮面的忠实用户群显然也是有钱的文人。

《梦华录》剧照

然后是第二个问题,僧众为什么要焚香?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印度、埃及和中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接近。因为香气清净无染,是信众与神明沟通的媒介,能够帮助僧人精进修行。

在印度梵文中,乾闼(Gandha)是香气的意思。Gandha还是香树名,佛教僧团多用于它的树皮染僧衣。佛教认为,香是净土中常见的庄严,是信众与诸佛菩萨之间传递信息的介质。香不但能治病,能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也能开启智慧,使人精进修行,领悟佛法。僧众在佛菩萨像前供香的含义,并不是佛菩萨需要香气和烟,而是因为香能辟除污秽,代表着“清净无染”,代表“持戒”。

《戒德香经》的这个记载是说,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无上之香非世间众香所能相比,无论顺风、逆风都可畅达无碍。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发出妙香,普薰卜方,震动三界。

由此可见,佛教认为香气与人的智慧、德行有着特殊的关系。佛教的经文中,也常常用香来比喻得道者的心德。僧众供香,代表在清净无染的氛围中修行持戒、定、慧,恭敬佛、法、僧,以提升自己的心德。三支香代表“戒、定、慧”,烧香供佛,意味着发愿“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因此一般上香最多不宜超过三支。

网络图片,侵删

不仅是古印度,古埃及人也认为香是俗世与上天沟通的中介,借由袅袅香气可以将人们的虔敬心情向上直接送达天庭。在古埃及的宗教活动中,香料更是不可或缺之物,身处香气缭绕的氛围,被认为更加易于与神灵接近,信徒们可从中领悟到极佳的精神享受,感受崇高精神境界带来的人生真谛。这种认知被看作是不可更改的神圣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古埃及,香料也被用于治病。在中国人发展针灸之际,埃及人正将香膏使用于医疗、星象学与尸体防腐上。

网络图片,侵删

在古代中国,香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角度讲,最早指的是小米的香气。但是,在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先秦时期的《尚书·君陈》(就是“四书五经“里的《书经》)中记载:“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为馨。”“所言馨香感神者,黍稷饮食之气非馨香也,明德之所远及乃惟为馨香尔。勉励君陈使为德也。“”明德者,立身之本、处世之基,是故君子务修德也“。

网络图片,侵删

什么意思呢?

天下大治、安定昌盛的馨香,能够被神灵感知到;这种芬芳并不是黍稷的芬芳,而是明德的香气。《尚书》中所说的这种能够被神明感知的香气,谷物并不能产生这种香气,明德远近传播才能形成这种香气。因此,明德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处世基础,每个君子都要修身养德。

香能治病的功效,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五气各有所属,唯香气奏脾”,是关于香气用途最早的记录。《神农本草经》又谓:口鼻为阳明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入。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中医四大经典中的这两部均指出,香药可以调脾胃。这也是为什么香料在古代被列入香药的原因。

网络图片,侵删

现在来到第三个问题,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焚香呢?

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香气能够调节人的情绪。香气中的挥发性芳香分子可以经由人的鼻腔粘膜神经末梢感受到方向分子的刺激,并将这种嗅觉信号传输到脑组织,影响大脑的边缘系统,从而影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代谢,以及人的情绪。一些香如沉香等帮助人们调整呼吸,让人情绪稳定,冷静思考。另外一些香品如薰衣草、马郁兰、苦橙等适量使用可以帮助人助眠,而玫瑰、佛手柑等可以让人净化不良情绪,感受人间美好,调整心情等。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医学中,芳香疗法也被用来治疗抑郁症。

二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潜意识里就对焚香以修身养性有亲近感。古代的文化教育体系,尤其是隋唐开科举考试以来,文人需要从读《四书五经》开始,在思想意识上认为修德极为重要,“明德者,立身之本、处世之基,是故君子务修德。”香气可以帮助心虚意净,明心见性,可以帮助修身养德。因此,对高雅洁净的香气有亲近的倾向。

自司马迁将君王的德行与国家命运兴衰联系在一起,并树立商汤修德、夏桀不修德,所以商兴夏亡,文王修德,纣王不修德,所以周兴商亡等等证据,历代君王更是将修德作为夺取天下后文治武功的必修课。

开国皇帝批判前朝因不修德行而亡国,继任者标榜当朝德行高洁所以王朝得以延续;一旦灾害连连,便说自己德行有亏,得天降罪,紧接着祭天祈雨或大赦天下以修德行。

不管王朝如何更迭,天子祭天的操作套路亘古未变。祭天所用的香料从谷物香气,慢慢变成更为昂贵的檀香、降真香、苏合香等,除了道教和佛教本身的传承之外,更是为了彰显君王德行高洁,天子治下,国富民强。

网络图片,侵删

士大夫们用各种花和香草自喻,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那些花草的香气洁净,与君子高洁的品德相吻合。从毫无争议的一品花卉梅、兰、菊,到后来者牡丹、海棠、桂花、菖蒲等,香气洁净、德行雅正都是入选上品花卉的基本条件,“唯吾德馨“是古代士大夫引以为傲的”风骨“。

《梦华录》剧照

在中国古代,香料的最高代言人是皇室,引领潮流的是贵族和士大夫,所用的是天然香料,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德艺双馨”,“道风德香传千里“,更注重香料对我们身体和情绪的调养作用,以及通过香气帮助我们明心见性以修身养德。

所以,宋朝人为什么热衷于焚香呢?国家富足,人民康乐,文人雅士走向社会的中心舞台。心虚意净,修身养德以见士大夫的风骨,这是是君子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后比拼和标榜的。

网络图片,侵删

这是不是与现在我们听到的关于香气的概念大相径庭呢?

近代以来,中国积弱积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成为领导层的核心使命。而在与之对应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缺位,欧美文化良莠不分地渗透,使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杂草丛生,社会风气更加暴戾。

而今,中国已迈入小康社会。

《梦华录》剧照

精神富足往往建立在物质富足之上,在人们生活到达衣食无忧之后,才会由追求外在物质的充实,转而寻求内在的精神充实,赋予活着以更广阔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跨越物质充实而精神空虚的时代陷阱。

《梦华录》剧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神上的富足都是各种香气熏陶出来的,比如饭饭香、衣香、书香、墨香、熏香、花香、琴香、棋香、德艺双馨。。。。。。

小康社会,是时候让天然香气回归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心虚意净,明心见性,修身养德,修补中国人内心深处上千年血液里曾经打下的印记,那印记也许断层,也许模糊,但从不曾消逝。

网络图片,侵删

法国香奈儿品牌的创始人,CocoChanel女士曾经说过,“一味地标榜内在而忽略外在,也是一种肤浅。”对于鼓励20世纪初缺乏信心和支持的女性突破传统,追求自由解放的目的来说,这是非常有感召力的口号。多少人因而更加爱惜自己的美貌和气质,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100年过去了,我们来到了这个戾气十足、欲壑难填的时代。也许,明心见性、修身养德的东方文明能让这种戾气逐渐消散。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男女,都可以把聚光灯从香奈儿这句话的光环上稍稍移开一点点,照射一下阴影里的另外半句话:

“一味地标榜外在而忽略内在,本身就是一种肤浅。”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耳熟能详的欧美大牌香水的经典文案,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文案的字里行间只写了四个字:“张扬欲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慎侵权,请联络删改

本文文字原创,如有转载,请私信。

本栏目内容与同名微信号同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