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盆栽绿植 >布里吉塔为什么是nt(布里吉塔大招台词)

布里吉塔为什么是nt(布里吉塔大招台词)

时间:

布里吉塔为什么是nt(布里吉塔大招台词)(图1)

01

布里吉塔为什么是nt(布里吉塔大招台词)

许多年以前,在拆除北京城的旧城墙时,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老北京城

当年在东便门下面,曾挖出了半个乌龟似的石刻,彼时人们以为这就是个驮着石碑的赑屃(bìxì),可能是因为修筑城墙的时候不方便移动,所以把后面一半砌在城墙里了。

赑屃

然而当后来城墙被拆除以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城墙里什么都没有,城墙外露出的原本就是半个赑屃。当时就有人说,如果这个赑屃不是驮着碑的,那西便门外很可能还有另外半个。

老北京地图

果不其然,就在西便门外以北京城的中轴线为对称的位置,真的找到了那个赑屃的另外一半。

老北京西便门

老北京城

黄河巨龟

02

1965年,山西大旱,半年都没有下过一滴雨,几丈深的老黄河都见了底,而这个时候也正是“挖河”的好时候。

挖河

所谓“挖河”,是黄河沿岸地区老百姓常用的说法。黄河从黄土高原下来以后,携带大量的泥沙,泥沙沉淀下来河床就会逐年不断增高,对两岸的百姓造成了巨大威胁。所以每当枯水季到来的时候,就是人们挖沙的好时期,这就是所谓的“挖河”。

靠近黄河的山西临县乌峡镇上的100多人,顶着大太阳挖河,已经连续挖了3天了。话说这一天,一位村民的镐子在挖下去之后,发出了“当”的一声巨响,深通此道的村民们都知道,一定是挖到什么大东西了,于是人们很快地聚拢了过来。

大家七手八脚地挖开了上面一层泥沙后发现,镐子挖到的是一块黑色的巨石,更怪异的是这块巨石越挖越大,大得让人既惊诧又好奇。大伙儿于是又加快了挖掘速度,等那个所谓的“巨石”露出全貌后,大家才吃惊地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石头,分明是一只巨大的乌龟!

不明就里的人们请来了镇上德高望重的老者,在老人的指点下,人们在巨龟的周围摆上了祭品,准备为它举行一场祭祀。然而诡异的是,就在祭祀前的一天夜里,那只巨龟却突然消失了。人们在吃惊之余还是完成了祭祀仪式,此后不久当地突然天降大雨,而且一下就是七天七夜。

65年的黄河巨龟事件在当时影响甚广,很多年以后坊间还流传着各个版本的故事传说。

巨龟究竟是什么来历?又怎么会突然消失?多年以后这些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早已经扑朔迷离难辨真假。不过,黄河和巨龟之间的联系确实存在,并且由来已久。

汉代时的人们,无法理解现实世界中巍峨的高山、气势磅礴的江河形成的原因,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巨大的灵物创造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首先被文字记载的时间是后汉的三国时期。

盘古

神话中的巨人盘古死后,“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盘古神话虽然是华夏的开辟神话,但实际的形成也应该是在汉朝前后这个时期,可以说盘古就是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巨灵。

巨灵盘古

《西京赋》中的巨灵赑屃,是源于汉代时的巨灵信仰与黄河水神崇拜的结合,人们认为体型庞大的巨鳌就是开辟黄河河道的神祗。

在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卷二》中,就曾经记载过巨鳌与黄河有关的另一个故事:

“……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玄龟,河精之使者也。龟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此之遗像也。”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时候,一路疏通河道,铲平山峰。上古的应龙在前面开路,巨鳌玄龟驮着青泥跟在后面。玄龟,是河神的使者,“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特指黄河。玄龟的下巴上印有文字,全是远古难以辨识的文字,记载着九州的山山水水。

不久之前网络上流传说,有渔民在山东黄河入海口的地方发现了一只驮着石碑的巨龟,石碑上刻着无法辨认的奇怪符号。

如果各位看官以为视频开头提到的背驮北京城的赑屃,就是起源于刚刚这个故事的话,那还为时尚早,因为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在世界神话范围内都堪称绝无仅有。

东海巨鳌神话

03

战国时期的屈原,曾在《天问》中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鳌戴山抃[biàn],何以安之?”

巨鳌戴山

意思是说,游动的巨鳌背负着神山,那么神山又是怎么做到安然不动的呢?那么问题就来了,巨鳌从何而来,它又为什么要把神山驮在背上呢?故事,还要从共工撞倒不周山说起。

水神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以后一怒之下撞倒天柱不周山,于是乎“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西边的水就都向东流去,流进了东海之中。东海的深处有一个无底的大壑,叫做归墟,水入东海以后又都流进了归墟之中,这样东海才不会越涨越高淹没大地。

海神禺强

在东海之中漂浮的五座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随波逐流,朝着无底的归墟一天一天地漂过去。因为五神山面临着掉进归墟的危险,天帝于是求助于饲养巨鳌的北海海神禺强,让禺强派出了十五只巨鳌,轮流背负神山。这样只要巨鳌朝着归墟相反的方向逆流游动,神山就可以摆脱掉进深渊的命运。

这个波澜壮阔的神异故事,被记录在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

“渤海之东有五山,天帝使巨鳌十五,举首负戴。龙伯国有大人,举足数步而至五山,一钓连六鳌,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

因为这段神话内容与上古神话传说一脉相承,主要的神话情节又都围绕东海展开,所以大脸怪习惯性称其为“东海神话”。“东海神话”是上古神话向道家仙话过渡时期的上乘之作,她气势磅礴充满想象力和故事性,很多细节甚至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独到理解,放眼世界范围都属于非常难得的神话精品。

关于“东海神话”以后大脸怪会专门做视频和大家掰扯,我们言归正传。

意思说,每座神山的高度和周长都是三万里,山和山的距离通常是七万里,山顶平坦的地方也有九千里。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华夏的神话为什么对巨大的乌龟这么情有独钟呢?上古的先人们是不是曾经真的看到过巨型的乌龟呢?

古巨龟

远古巨龟

04

1895年,古生物学家乔治·雷伯·维兰德(GeorgeReberWieland)在美国南达科他州卡斯特县的夏延河边,发现了一具巨大的古生物化石。维兰德将挖掘出来的化石运往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PeabodyMuseumofNaturalHistory),并将化石编号为YPM3000。

当YPM3000被清理并拼装在一起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竟然是一只超级巨大的海龟化石。化石的完整程度非常高,仅仅缺失了头骨和右后肢。1898年,在同一区域发现的另一具化石中,找到了巨型海龟的头骨。

维兰德将这个巨大的古生物命名为古海龟(Archelon),它的骨架从头到尾的整体长度,居然达到了令人吃惊的3.52米,不过YPM3000却依然不是已知最大的古海龟。

不仅仅发现了化石,历史上还有不少巨型海龟的目击记载。

哥伦布

1494年,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率领的船队在经过现今的多米尼加共和国附近海域时,遭遇了一只据说有着鲸鱼大小的海龟。这只巨龟在旗舰圣玛利亚号附近游泳,有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在游了一段时间之后沉入海中消失。

1883年3月30日,一艘名为安妮·L·霍尔(AnnieL.Hall)的船只在纽芬兰海岸附近发现一只长约12米、宽约9米的巨龟,船员们当时一度误以为它是搁浅的船只。

1955年3月8日,一位名为亚历山德罗·贝拉斯科(L.AlejandroVelasco)的海难幸存者在哥伦比亚乌拉巴湾附近的海域看见长约4米的巨龟。

古巨龟

在我国辑录清代掌故遗闻的《清稗[bài]类钞-动物类》中,也记载了一则和巨龟有关的故事:乾隆辛亥六月,太仓浏河口有沈某,以贩售鲞货为业,于海中举网得巨龟,长丈二,载至梁姓行,数十人曳之上岸。沈意龟必有明珠,索价二千两,无售者。越二十三日,不饮不食,观者填门。梁厌其喧扰,诡称有司查讯,沈惧,仍放入海。始舍之,圉圉焉,船乃入口,约离三里许,龟鼻发白光丈馀,忽浊浪排空,左旋右转,而海水滔天以去矣。

既有化石发现又有目击记载,可见海中巨龟存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至少在数百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极有可能真实存在过。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探索海洋,而关于东海巨鳌的神话也是在战国时期开始集中出现,而在更早的山海经中反而几乎看不到关于巨鳌的神话。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那个时期的人们在海中看到过巨大的海龟,从而促成了巨鳌神话的诞生呢?

四灵

龟在上古时期具有很神圣的地位,《周礼·大司乐》中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能够和传说中的麒麟、凤凰、神龙并称四灵,就足够能说明问题了,而且它还是其中唯一至今仍旧存在的真实动物。

龟独特的身体构造符合人们当时对世界“天圆地方”的理解,而龟的长寿更增加了这种动物的神秘感,远古的先人们甚至认为,龟就是至高无上的天帝派来的使者,通过烧灼龟甲可以知道上天对于未来的启示。所以当先民们在海中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巨大海龟,可能让这种神圣感得到了验证,伴随着先秦至两汉时期巨灵神话的兴起,东海巨鳌神话的诞生也就容易理解地多了。

霍金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他的经典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开篇讲了一个小故事:大意是说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作完一次关于天文学的演讲后,被一位老妇人全盘反驳了所有观点。老妇人说“世界,实际上是驮在大乌龟背上的一块平板。而这只乌龟的下面,还有另外一只大乌龟,就是这样,一只接一只的乌龟驮下去,形成了一座乌龟塔,这就是这个奇妙宇宙的基本模型。

正如霍金本人所说,也许老妇人所说的才是正确的,谁知道呢?那么各位看官,最下面的那只乌龟又会站在什么上面呢?

喜欢上古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的上古神话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视频,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