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盆栽绿植 >凤尾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野生凤尾竹的图片)

凤尾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野生凤尾竹的图片)

时间:

凤尾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野生凤尾竹的图片)(图1)

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的代表作《花镜》,曾记录了古人对一种“魔幻植物”的生态观察:“天壤间,似木非木,似草非草”。

它有树的高度,却有草的生长速度:每个昼夜能长20~30厘米,最快的甚至能达到1.5~2米,如同大自然的一场神秘魔术——这是中国人自古就熟悉的竹。

中国南方的陆上绿“海”

凤尾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野生凤尾竹的图片)

世界上共有三大竹产区,分别为亚太、美洲和非洲竹区。非洲竹区的竹类分布范围较小,美洲的种类相对贫乏,亚太地区则是最大的竹区。

中国的竹林面积更是达到540万公顷,占据世界竹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拥有约34属,500余种的竹亚科植物,占到全球已知竹类的一半。

中国竹的千姿百态也令人称奇,云南巨龙竹能长到30米以上,而江浙地区的菲白竹只有三十厘米高,很适合做草坪。在山峦错落、河川纵横的中国境内,从沿海低地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摇曳着竹的身影。

于是人们选择了颇具文学色彩的计量单位——“海”来形容,这是由竹组成的浩瀚帝国。强大的地下茎竹鞭在土壤中扎根,在地面之上以磅礴之势扩张成林,便成了竹海。

中国竹乡竹海地图??华夏风物

竹海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闽、浙、赣、湘四省,四川也以中国西部最大的竹产区闻名。

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是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区。在浩瀚万岭之间,生长着楠竹、苦竹、绵竹、慈竹、凤尾竹、琴丝竹等五十多种竹子。壮丽的竹海嵌合着山峦、湖泊与瀑布,造就了天赐的风光。北宋黄庭坚到此一见心折,于是留下了“万岭箐”的题字,可见当时的竹海就已有这样的规模。

蜀南竹海,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区。??图虫创意

“中国大竹海”在浙江安吉的五鹤村。它的“成名”与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有关,它为影史留下了一幕极致之美:满目苍翠之间,李慕白与玉娇龙的打斗,借助竹的纤细柔韧,脚尖一点,剑光一闪,竹未静,人已远。

安吉的竹海规模也曾得到古人“认证”。白居易用“此洲乃竹乡”描绘了安吉竹海的规模之巨,而明代“翳荟十余里,几不可睹天日,名约竹漾”的记载将竹海的面貌勾勒得更为传神。

不可食无竹

《尔雅》中就有了“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的记载,可见食笋的传统在中国古已有之。但不是所有的笋都能吃,有的笋太苦,有的笋太小。西周时,竹笋已经和菜类、葱类、瓜类并列,进入中国人的“菜篮子”。

作为地方特产,笋的名气从南方传入北方,然而北方缺竹,食笋成了奢侈。但中国胃的能量是无穷的,“南笋北运”这项浩大工程将笋源源不断输入北方,在《禹贡》《左传》中,都有南方竹笋作为贡品,出现在宴会和祭祀中的记载。

竹笋一年四季皆有,图为夏季时令笋蔬之一的慈竹笋。??图虫创意

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宋室南迁,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后,大量北方人口移居南方,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向南转移,也让小小竹笋的加工与料理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将笋或曝晒、或蒸煮、或糟腌,再和其他食材搭配,炖汤或煎炒,足以创造出味觉上的无限可能。《齐民要术》给出的意见是“蒸煮炰酢,任人所好”,但不变的,是笋中那股浑然天成的鲜甜滋味。

鲜甜是竹笋的灵魂,鲜味来自大量的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甜味源于笋为生长所储存的大量糖类物质。只不过这些滋味在采收之后会迅速流失。因此吃笋要吃鲜,成为南方的基本共识和传统。

江浙沪地区吃笋,就严格遵循着“不时不食、不鲜不时”的法则。“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冬笋一般生长于农历十月至春节前后。沉甸甸的冬笋经过秋季的蛰伏,质地格外细密,最适合和肉搭配烹饪,例如上海本帮菜腌笃鲜。

“笃”在方言中是慢炖的意思,顾名思义,腌笃鲜是腌制食材和新鲜食材一起慢炖的菜。其中,鲜来自新鲜竹笋,腌是腌制咸肉,慢炖之中,鲜香与陈香相互调和,汤汁醇厚香鲜,尤其适合冬季阴雨绵绵、冷风入骨的江南。

腌制食材和新鲜食材一起慢炖的腌笃鲜。??图虫创意

春分前后,细细长长、洁白光润的春笋迎来了旺季。讲求清淡原味的杭帮菜,将春笋的吃法发挥到极致,比如春笋炒肉丝、油焖春笋、咸肉烧春笋、春笋鱿鱼等等。各路食材在笋的加持下,散发着山野的鲜香,无愧于杭帮菜“新、鲜、脆、嫩”的口感。

油焖春笋,入口爽脆,体验一把做大熊猫的幸福感??图虫创意

夏秋之际,鞭笋登场。

杭帮菜的“糟烩鞭笋”就以鞭笋为主角。相传这道菜源于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在跟僧侣交往的过程中,苏轼注意到孤山广元寺植有大量翠竹,就与僧人共同研发了这道菜。鞭笋经过油炸,加入绍兴产的香糟,旺火烧沸后勾芡淋上香油,成为现在不少酒楼的招牌菜。

潮汕人的食笋时节和江浙沪刚好错峰。

不少人只知潮汕牛肉,却不知潮汕夏笋。7,8月份是潮汕竹笋的采收季。雨季过后,潮州江东镇的笋格外茁壮,不少有经验的食客都会不辞辛苦赶往江东,将餐桌放在竹林旁,品尝最早的“傍林鲜”。将老鸭在冷水中烧开,加入笋块慢炖,便是清清淡淡的竹鸭汤了。

笋粿同样是深受欢迎的潮州风味小吃,把笋与肉沫、虾米搭配制作成馅料,包裹在粿中蒸熟,口感软糯顺滑。潮汕当地流传有“乞食婆想食虾米笋粿”的俗语,笋粿的地位如同“天鹅肉”般遥不可及。

因主要原料是春笋,故笋粿这味小食有较强的季节性,一般都在潮州盛产春笋的五六月上市。??源于网络

来到广西,笋的画风突变。经过发酵处理后,笋中的糖类物质发生转换,带来一股浓郁的酸臭,这种标志性的味道吃起来却令人欲罢不能,和螺蛳汤、炸花生、腐竹、木耳等食材调配在一起,加上滇桂一带久负盛名的米粉,成就了一款现象级的美食——螺蛳粉。

螺蛳粉带着一股浓浓的奇葩“臭”味,这股“臭”味来源于螺蛳粉里的酸笋。??图虫创意

在云南,笋在众多少数民族的巧手中演绎出另一番风味。傣族、哈尼族流传的史诗中描述了先民如何探索笋的食用方式。

傣族人也喜欢做酸笋,把鲜笋切成丝,放入罐子里发酵,取出后拌上辣椒面和盐食用。在傣乡名菜中,处处可见酸笋的身影,如酸笋手挑鱼、酸笋煮泥鳅、酸笋煮牛筋等等。哈尼族的“苦笋”也是一绝,与豆豉共炒,加入辣椒后让人欲罢不能。

苏轼:不可一日无竹

早在一千多年前,苏轼就道出了竹的日常应用范围之广,“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从播种、灌溉、收获,到加工贮藏,处处可以见到竹制农具的身影。

竹筒车是半机械化的自动灌溉装置,借助水力运转,竹筒兜水,再倒入水槽灌溉农田,河水长流不息,水车就不停运转。古人还会架设竹笕(长竹管)用来轻松地引水,作用堪比修渠,但是成本更低。

半机械化的自动灌溉装置——竹筒水车。??图虫创意

如今在中国乡村,竹制农具也仍然被小面积使用。竹刀是锋利的收割工具,轻巧趁手;竹耙用来晒谷,可以轻松摊开或聚拢稻谷;竹制簸箕可以扬谷,去除晒干后稻谷中的杂质;竹背篓可运送、也可贮藏,还可以背婴儿。

挂在墙上的各类竹制农具。??图虫创意

在筚路蓝缕,交通闭塞的年代,竹索桥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奇迹。在这江流湍急,深涧绝沟的环境中,竹索桥看似“从风摇动,而牢固有余”,这种竹索的编织技法高超,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带着赞赏的口吻谈起西南人编织竹索的手法,“他们有十五步长的竹子,把它整根劈成薄片,用这些薄片编在一起,可以做成长三百步的索……”。

《古今图书集成》有更细致的记载,竹索的编织是以细竹为内心,裹上竹篾丝,做成一股,再把三股绞成一股,这样做成的竹索直径可达1至1.5尺,拉力很强。

在云南保山与永平交界的澜沧江上,就横卧着一条号称“西南第一桥”的霁虹桥,这座铁索桥的前身是一座典型的竹索桥。《蛮书》中记录了它的诞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以竹屋盖桥”。这是人类交通历史中惊心动魄的篇章。

号称“西南第一桥”的霁虹桥在1986年被洪水冲毁??图虫创意

如今的桥是在原桥上20米处重新架设的钢索木面板桥,取名“尚德桥”。

竹的一头连着生活的艰辛,另一头则是恬淡与温暖。李白《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脍炙人口,竹马是截竹竿做的马,是古代儿童嬉戏的玩具。

凡是栽种竹林的乡下,用竹作家具自古便已十分普遍。人们休憩、睡觉会躺在竹床、竹榻上,聚会、吃饭要坐竹椅、竹凳。风雨再大,只需一顶竹笠,这是遮阳挡雨的必备工具,雨天就撑把竹骨油纸伞,天黑就打竹灯笼。生活有多少场景,就有多少竹的舞台。

人们坐在茶馆的竹椅上享受夏夜休闲时光。??图虫创意

而艺术就是这样从生活的缝隙中生长出来,在平凡中显示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竹编是将竹剖劈成蔑片,处理得细如发丝、薄如蝉翼,再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在竹丝蔑片的挑压交织之间,变化出万千图案,织就了千姿百态的竹编工艺品。

常见的竹编工艺有编织、拼花、车花、穿珠,光是编织一项,又包括了十字编织、菱形编织、绞纹编织等等。

竹编手工艺品。??图虫创意

浙江竹编普遍求精巧,东阳竹编的历史悠久,高手如云,擅长立体编织,在方寸之内编出精细的纹理,显出江南的柔美与精致;成都的瓷胎竹编,是用千万缕竹丝均匀地编织在瓷胎上。白瓷为胎,竹丝染色,再采用贴花、漏花等编法,编出山水、花鸟、熊猫等图案;重庆的梁平竹帘,选用纤细的竹丝做纬,蚕丝做经编织而成,竹帘不漏光,宛如一块绢帛。

而在湖南益阳,水竹凉席位列“中国四大名席”之一,被评价为“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席上可以编出汉字,甚至可以编出碑帖、故事情节;到了福建的泉州和永春,匠人们在编织的花瓶、花篮中,融入漆艺等工艺,使竹编作品富于古典意味。

正在编制竹筐的手艺人。??图虫创意

明末著名画家石涛曾言:“纸生墨漏,画家之一厄也”,意思是不论画工多么深湛,没有好的纸张,就难有施展的余地。竹纸,不仅仅是民间造纸工艺的一座高峰,还跟中国书画的命运牵扯在了一起。

竹的纤维细长,吸水性能好,用竹制作的纸张有很好的渗透性,墨能够非常自然地晕开,细腻地表现出深浅浓淡,许多古代名家都钟爱竹纸。

据现代学者潘吉星先生鉴定,米芾遗墨所用的纸张,《珊瑚帖》是会稽竹纸,《公议帖》《新恩帖》属于竹料与麻料的混料纸,《寒光帖》则为竹料与楮皮的混料纸。

北宋书法家米芾用会稽竹纸书写的《寒光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虽然有悠久的传统,但直到北宋时,竹纸的质量还不太高。让竹纸真正在近现代大放异彩的,要归功于张大千。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生产宣纸的重镇安徽泾县已经沦陷,张大千决意到四川夹江考察竹纸制作。他发现,夹江的竹纸普遍用的是纯竹浆料,因此纸张的白度、拉力都不太够。

张大千做了两个改动,一是在纯竹纸浆中加入麻料纤维,以提高纸的拉力,其次选用了从英国、德国进口的漂白粉,替代传统的漂白方式,来增加纸的洁白程度。

这批经张大千改良的新一代竹纸,获得了徐悲鸿、傅抱石等画家的认可,四川夹江也因此名声大噪。在机器造纸十分普遍的今天,夹江竹纸还保留着手工时代的专注和追求,为当代书画家继续提供着优秀的纸张。

竹的跨界还进入了音乐圈。我们常用“丝竹”来泛指音乐,而“竹”指的就是民族乐器中的竹制管乐器。竹统一着中国传统管乐的江湖,最经典的管乐器莫过于竹笛和竹箫。前者婉转,后者深沉。在昆曲、京剧和秦腔中,都可以听到笛的演奏、箫的伴奏。

现藏于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的竹萧。??图虫创意

说唱界也不乏竹的身影,传统曲艺人手里的竹板,便是最好的节拍控制器。难怪李约瑟将中国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属于未来的材料

尽管竹子已为古人广泛应用,不少植物学家和学者仍然在探索着它的神奇性能。竹的重量轻,质地硬,弹性和韧性很高,抗拉和抗压强度比木材、钢材都要高出几倍,和铝合金相当。加上竹的生产加工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和压力,被公认为属于“未来的材料”。

竹的身上代表了某种期待。人们期待这种古老的材料能进入更多元的生活场景,以它特有的材料价值,结合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可持续且富有美感的设计。

上世纪80年代,昆明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在德国恩茨河上建造了一座全竹结构的吊桥,在实验中,即便进行了大幅度超载,竹桥仍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欧洲人惊叹“中国人用巨大的草为我们建造了一座漂亮的桥”。

上世纪80年代昆明建筑工程管理局在德国建造的竹桥。??源自网络

汶川五·一二地震后,竹被应用于四川灾后重建工程中,都江堰建起了一批竹制抗震的房屋。这批建筑能够增强地震易发地区抗震的能力,也能促进灾区的生态修复。

亦刚亦柔,既古老又新鲜,这大概便是非草非木的美学趣味。

本期话题讨论:你的生活是否有竹子的参与呢?来和我们聊聊你和竹子的故事吧。

#竹子#

文丨忆梦

文字编辑丨江北生

图片编辑丨雪哥、小虎

封图丨图虫创意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邮件联系wangzehua@zhidem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