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盆栽绿植 >北京夏菊耐寒多少度

北京夏菊耐寒多少度

时间:

北京夏菊耐寒多少度(图1)

2021年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蟹肥菊黄,佳节又重阳。

北京夏菊耐寒多少度(北京夏菊名流千秋)

重阳与清明、中元、除夕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并以敬老之名广为人知。其实,重阳成为法定的“老年节”尚不足十年。

在漫长岁月的沉淀中,祭祖节、晒秋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每个名字背后都记录着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在集中展现“孝”文化的同时,重阳亦是充满风雅趣味、属于男女老少的共同节日。

《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九月》?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有登高远眺、品评书册、围聚赏菊的,更有临流送花者——不远千里划个小舟相送菊花,足以彰显出古时重阳佳节的热闹和风雅。

谁说重阳只是老年人的专属节日?

与大多数传统节日相似的是,重阳节也起源于星宿崇拜,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

正如《诗经·豳风》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季秋时节,天气转冷,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人观察到,释放着火红色光亮、掌管着夏季星空的“大火”(心宿二)退隐于地平线下。此时,各家各户都要迎火入户,举行践送火神离去的仪典,以趋避灾祸。

在浙江金华的磐安县东坑村,每逢重阳都有炼火活动,是告别“大火”星宿、迎接寒冬的必备仪式。?图虫创意

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先民来说,重阳的到来标志着失去火神的庇佑,恐有灾祸降临。因此,也逐渐演化出了遍插茱萸以祛凶辟邪,和登高望远以强身健体等习俗。

其中“登高”堪称众多传统习俗中最具运动气息的。直到20世纪中期全面抗战爆发后,重阳节仍是国民政府的“体育节”,中华民国青年男女都要“利用重九习俗推行国家大法(即《国民体育法》)”。

茱萸之于重阳,好比艾叶之于端午?图虫创意

如今多见的结出红色果实的为山茱萸(图左),而古人常用的则是散发香气的吴茱萸(图右)。

暮秋时节,瑟瑟的寒意也掀起丰收的尾声。人们一边抓紧时间晾晒农作物,一边以新粮敬献天地先祖,感恩照拂,逐渐形成了重阳晒秋和祭祖的传统。而“敬老”又是如何被纳入重阳节的呢?这要从一个“谐音梗”说起。

除了近年来知名的婺源篁岭,安徽黄山的呈坎古村也有“晒秋”的民俗。?图虫创意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重阳这一天“日月并阳,两九相重”,“九九”与“久久”谐音,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故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至于迎寒盛开的菊花,自古以来便是古人心中的长寿花,相传彭祖的延年秘诀便是服食菊花。

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重阳节中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尊老贺寿”的内涵被凸显出来。在2012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重阳节正式被定位了法定的“老年节”。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辟邪翁”的茱萸到“延寿客”的菊花,从登高祭祖到爱老敬老,敦亲纳吉的文化基因一直烙印在中国人血脉里。

重阳和菊花,不得不说的秋日CP

中国秋日赏菊地图?华夏风物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农历九月,遍开菊花,故又得名“菊月”。

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向来以其高风亮节、淡泊名利的品性为人所喜爱,勾勒出士大夫心中深藏的田园隐逸的生活,也随之走进中国传统纹样的世界。盖碗、杯盏、砚台、漆盒、衣冠……中国人将对菊花的喜爱注入了每一处日常。重阳时节,正逢秋菊开得灿烂,怎能错过这个赏菊、品菊的佳期?

从左至右依次为:哥窑青釉菊瓣式盘[宋]、青花菊瓣纹碗[明]、缎绣折枝菊花纹袷便袍[清]。?故宫博物院

坐享东篱下,秋菊有佳色

菊花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名花,品种繁多。先秦历史典籍《尚书·周书》、楚文学《埠雅》中都有它的身影,栽培历史已逾3000年。

按颜色可分为单色菊和复色菊,如生长在西藏高山地区的蜡菊(又名七彩菊或洋菊),便有白、黄、橙、粉、红、紫等多种颜色。

颜色各异的菊花争奇斗艳?图虫创意

按花期来说,虽菊花以秋季为盛,但其实一年四季都能见到,有春菊、夏菊、秋菊、寒菊(冬菊)之分,比如夏始盛开的格桑花也是菊花的一种。

格桑花是波斯菊的一种,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的代名词。?图虫创意

按产地区分,有浙江桐乡的杭菊,安徽的亳菊、徽菊、滁菊,河南焦作的怀菊,河北保定的祁菊,以及山东的济菊、嘉菊等。其中,杭菊、亳菊、滁菊、怀菊凭借更强的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跻身“四大名菊”,也透露出了中国最初栽培菊花的目的——食用及药用。

那么赏菊又是如何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自然离不开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陶翁爱菊成痴,世人皆知,不仅房前有菊圃,甚至给小女儿也取名为“爱菊”。自东晋后,文人圈便渐渐刮起了“种菊自赏,以菊自喻”之风,“芳熏百草,色艳群英”的菊花风头一时无两。

坐落在安徽黄山黟(yī)县陶村的陶渊明故居·守拙园景区?图虫创意

陶村为陶渊明次子陶俟后裔的迁居地,有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和陶氏宗祠等。

唐朝的菊花栽培已十分普遍,并传入日本。随着选育培养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数量上也有显著提升。在北宋崇宁年间刘蒙的《菊谱》中,菊花仅有26个品种;至南宋末年史铸的《百菊集谱》,记录的品种已达131个。因此,宋朝也成为菊花由药用转为主作园林观赏之用的重要时期。

此时,北宋都城的开封“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东京梦华录》),南宋都城的临安(今杭州)“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致富广集五记》),更有“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武林旧事》)的热闹景致,赏菊已成为重阳节、乃至秋天最隆重的花事。

陈枚《月曼清游图》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其中9月为“重阳赏菊”。?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菊花被《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争相描绘,如宋江招呼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贾府登高设螃蟹宴、赏桂咏菊等。最重要的是,菊花已不仅是专属于王宫贵胄的把玩之物,也成为重阳前后市井上各间商铺酒肆招徕客人的必备法宝,赋予这朵清高之花一抹人间烟火气。

时至今日,无论是以菊花为市花的河南开封、广东中山,还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都保留着重阳兴办“主题菊花会”的传统。人们围聚一堂,观赏、咏诵争奇斗艳的菊花,品尝各类菊花美食,为家中老人贺寿祈福。至于在盛产菊花的江淮一带,如桐乡的石门镇、黄山的盐铺村、上饶的晓起村等,赏菊不必专门去往哪里,寻常巷陌,遍地皆为美景。

2020年小榄菊花会,夜色中正在拍花的游人。?图虫创意

菊花,秋膳的流量担当

中国向来有以花入馔的食俗,不独菊花一味,但在重阳节这一天,唯有菊花才能与之相配。

从最早将菊花引入菜肴的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到悠然饮着菊花酿,便奠定了中国食菊基础的陶渊明,再到苏东坡“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冬食其根”的花尽其用……菊花是古人秋日花膳中当之无愧的C位。

采摘后的菊花正在经历晾晒,方便储存和取用。?图虫创意

中国食菊最讲究的地方,当属“菊城”中山小榄。由于当地盛产菊花,人们就地取材,以带着晨露的鲜嫩菊瓣烹制宴席,做成了驰名内外的地方粤菜——小榄菊花宴。具体的菜肴全无定式,每年都要推陈出新,如三蛇菊花羹、菊花焖肉、菊花烹鸡、菊花水榄、菊花八宝饭等,在享受食材的本味时,还能嗅到金秋特有的菊香。

菊花水榄是当地人的汤圆(图源网络)

菊花区别于其它入馔花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格外丰富的烹调方法。沏茶、酿酒、作糕等基本吃法自不在话下,应有尽有的菊花宴彰显出其在“花吃界”舍我其谁的地位,就连火锅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

菊花茶(图源网络)

菊花暖锅,与重庆麻辣火锅、广东海鲜打边炉、山东肥牛小火锅、北京羊肉涮锅并称“中国五大火锅”,虽然如今默默无闻了些,但曾经可是令慈禧神魂颠倒的吃食。据德龄郡主所写的《御香缥缈录》记载,这款原产自江浙一带、风靡至晚清宫廷的菊花暖锅,以鱼汤为锅底,以一种名为“雪球”的白菊点睛,食用有养颜、驱寒的功效。

如今的菊花暖锅,白菊、黄菊等皆可入锅(图源网络)

做得了火锅,也做得了米线。在鲜花之城云南蒙自,有一道备受推崇的菊花过桥米线——比脸大的海碗盛着米线和高汤,周围则摆满小碟,装着以新鲜菊花为首的十余种辅料,丰富的味道编织出蒙自人独有的秋日仪式感。

刀工精湛的菊花豆腐(图源网络)

菊花不仅是诗人的才情宝库,重重叠叠的花瓣、摇曳飘逸的身姿也带给厨师们取之不竭的灵感,使得人们钻研出一些颇为考验“刀工”的菜品,如菊花豆腐、菊花鱼等。

作为国宴中的一道佳肴,菊花豆腐是以出色的刀工将软嫩的豆腐,或切或片为粗细均匀且不会断裂的一团细丝,放在汤中宛如盛放的菊花。外酥里嫩的菊花鱼则凭借逼真的造型、香甜的味道攻占了粤菜、湘菜、闽菜等多个菜系,深受各地食客喜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菊花,为重阳遥寄着相思,也为生活平添了诗酒气。在满园菊香中,祝愿父母和所有长辈们健康长寿。

本期互动话题:今年你准备去哪里赏菊?有想品尝的菊花菜肴吗?

文丨邸丹彤

图片编辑丨小虎

封图丨图虫创意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邮件联系wangzehua@zhidemai.com

往期岁时记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