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儿是什么意思(掐尖的意思是什么)
推荐文章
近日,看到藏友“马教授”谈收藏书画作品掐尖的文章,谷雨为之点赞。他的见识和观点我非常认同。我们这里的“香椿芽”以石莱镇马家寨子的最为出名,一开春,别处的香椿芽还未发芽呢,马家寨子的香椿芽已经开始冒出暗红的尖尖儿,每当此时,老人总嘱咐:要掐尖儿,尖尖煎鸡蛋最香。芋头秧子做小豆腐吃,也是掐尖儿做出来的最香最嫩。而“掐尖”一词,用到书画的收藏上,却复杂难行的多,首先要看准艺术家这个人,还要认清他的哪些作品是精品才行,可是这很难,这要有超凡的学识和眼力,还要有雄厚的资金。
掐尖儿是什么意思(掐尖的意思是什么)
有人要说了:马教授的文章是好文章,也有指导意义,可是我文化程度不高,读书不多,也没有渊博的学识,还没有眼力,那如何来筛选“尖”呢?说到书法,会说到王羲之父子,说正书会说到“颜柳欧赵”,说起宋代会说到“苏黄米蔡”,说到元代,会说元四家,说到明代会说江南四才子,还有徐渭八大等狂人,说到清,会说到刘罗锅,扬州八怪,今天说的多是吴昌硕、齐白石等等。前人的一些综合性的称谓如“扬州八怪”等,多是后人总结性的称谓,仿佛是后人选择了他们,其实,后人忘不掉的这些艺术家,很多当时已经享有大名,已经站在书画艺术的风头浪尖上,要么是政要人物,要么是文化领袖,连农民出身的齐白石,当时也是为领袖作画刻印,享有世界声誉,桃李满天下。说白了,这些人当时的声望已经统领了当时的艺术界,已经占有了当时的市场,不是我们选择他们,是他们早就选择了我们。说这些,无非是想告诉大家,学会通过古人来反观今天的艺术界,来找出“尖尖”!怎么比较?无外乎看其名气(师承,地位,圈子)和实力(广大群众或者说网络的认可度。)罢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艺术家肯定也是“抱团”的,艺术成就相近、艺术观点一致时,多生“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惺惺相惜,相处日久甚至可能形成一个艺术流派。我喜欢石开先生对一些人的点评,也关注他与谁走的“近乎”,我发现,石开办展,王镛常到现场观展,反之亦然。边写边“吼叫”的曾翔,人说自毁形象的那位曾翔先生,石开对他评价不低。石开先生对何国门等后起之秀也颇为赏识,如此通过“尖尖”找“尖尖”,通过“尖尖”发现未来的“尖尖”,倒不失为一种见识。若说,要是石开这等名家把收藏者带到沟里去了咋办?谷雨想那没办法了,谷雨这些胡言乱语也会把人带都沟里去啊!
有人问我,书法作品看哪些方面来辨别好与坏呢,窃以为看书法作品不外乎用笔,结体,章法三个方面。看着顺眼者,多是看结体和章法,最为关键的用笔,什么藏锋,什么笔走中锋,什么骨力,没有几个爱好者去深究之,所谓看着“顺眼”“好看”,不过是看多了前人名家的字,形成的欣赏惯势而已,许多朋友谓谁谁谁书法好,多是“二王”“颜柳欧赵”一派,拉出郑板桥的书法他又未必赞美。如果仅是担心自己学识不够,怕收藏过程“打眼”的话,大可不必太费心神,如今网络便捷,全国人都盯着的书法家,在网络间大行其道的书法家,且价格不菲者,书法水平大抵不会太低,群众的眼光错不了,若这个人的书法不随流俗,在众多书法家中他的字还很“硌应”,那不见的不好,甚至可能就是能为子孙谋财富的“尖尖”了!(2016年12月11日谷雨于拙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