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菊东篱下悠然寄隐情(种菊修篱是什么意思)
推荐文章
作者:凡丁
(编者注:①原文写于2018年9月13日,标题为“陶渊明后裔在邛崃的一支”;②图片为海天豹拍摄)
陶姓起源于山东定陶,出自姬姓,因尧之后人有以陶器制作技艺为姓氏者。据2007年统计,陶姓在中华姓氏排名中列83位,全国有2,753,103人,其中四川175,693人。
种菊东篱下悠然寄隐情(种菊修篱是什么意思)
邛崃从西汉开始出现陶姓,目前主要分布在原城关镇及城北陶湾、君平大林、夹关、大同等地,其中有一支谱系为陶渊明后裔,该支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来到大同乡中的南山脚下定居,此处原名:陶家坝,现称:陶坝。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历任数个地方官,最后一次任彭泽县令到第83天时,因不为五斗米的俸禄折腰奉迎上司而挂印弃官,此后终生不仕,殁后谥号“靖节”,后世有称其为“陶令”者。
陶渊明性情率真豪放,嗜饮酒,好松菊,弃官后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因作《归去来辞》和《五柳先生传》等,之后放浪形骸于山林,曾隐居庐山深处,并“种菊东篱下”而“悠然见南山”,其避世篇《桃花源记》闻名于世,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亦感叹:“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因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无确切地址,引起历代人的追寻。
由于符合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景象的自然山水较多,按图索骥式地查找或煞有介事打造出的“桃花源”有:江西庐山、安徽古徽州的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段、重庆酉阳县城桃花源景区、湖南酉州的武陵桃源,还有台湾基隆河支流新寮溪谷。其中湖南酉州的武陵桃源,在北周时即被认为是《桃花源记》中的原型地。
然而,邛崃西部山区一处地方也与《桃花源记》描述的环境极其相符,而且实实在在地生活着陶渊明的一支后裔!
此处距离大同古镇西边约1公里,为一处小盆地,四周环睹皆山,层峦叠翠,南北走向的南山与状如倒扣九鼎的九顶山,交汇处如二龙聚首,称为龙对嘴,谷中的清泉如龙涎一般,蜿蜒流淌进山中的盆地,笔者2018年9月9日来此时,但见:
青山多雅秀,绿水浪悠然。
河流鸭戏水,庄户谷晾扇。
竹架悬瓜豆,耕牛树底眠。
樵夫山边走,村老把话闲。
空山闻鸟语,农舍生炊烟。
此处是为陶坝,有良田百顷,山边住居百数人家,绝大多数为陶姓人氏,自述为陶渊明后裔。
陶渊明,生五子,次子陶俟,字房易,为邻昌、湖口、彭泽三县之祖;四子陶佚名下有陶泽天兄弟二人亦迁武昌,湖广因之子孙繁衍。
陶渊明嫡系后裔字辈到明代计有:聪、文、之、国、金、元、宗、天、玉、成、其、余、思、正、大,共15字辈。
邛崃一支陶渊明后裔出自武昌陶泽天之后,到明正统年间计有:陶谷、陶邴、陶文进、陶起虞、陶承谟、陶元升、大宦人、陶登一、陶晋安、陶龙奎、陶万顷,共11字辈。
陶龙奎,妻王氏(下称陶王氏),出生于湖北麻城孝感乡,为明英宗(祁镇)正统朝大臣,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北元蒙古时,在土木堡被俘囚于满洲国,随行的大臣多被杀。陶龙奎应是被杀后护送返乡葬于护儿山的,但家谱只载“殁葬麻城北路护儿山。”
此时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祁镇之弟)即位,年号景泰。因朝代更替怕受牵连的陶王氏,闻四川劫后土广人稀,于是携三个儿子奔入四川,将长子万坚落籍温江、次子万钟落籍崇州大花枝后,王氏携第三子万顷,于1449年11月12日落籍邛州西路大兴场(今大同乡陶坝)。
陶王氏出生官宦人家,幼时读过《陶花源记》,因逢国乱家门不幸,一心寻觅如祖宗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地方隐居,于是携三子陶万顷徒步走进邛崃西部山区,见一处地方两山头相对,如龙对嘴,此处是名南山。顺沟来到一处极像世外桃源的山间岔地,时值初冬,仍然青山黛绿,流水淙淙。忽见山脚一坝良田,有房屋隐于山边树林,于是下得坡去,却是一片萧疏,不闻鸡犬之声。
转过溪头,一处庄院甚是肃穆,于是上前扣门,却是虚掩,进入庄院大门,只见鞍形屋脊的三间堂屋正房高耸,重檐飞角,屋柱粗大结实,为防潮气糟朽,柱下垫有叫“櫍”的木墩子(注:以上房屋建筑风格为明代特征),看来是一户殷实人家,但死一般寂静。
王氏用力扣门道:“屋内有人否?”不一会儿从楼上传下微弱声音:“进来嘛,若是过路的,厨房内有米,自己煮饭吃了走吧,我有病,恕不能亲自招待。”
王氏推门而入,见有11口棺材摆满堂屋,王氏惊而欲退,但寻思此时已近黄昏,无处投宿,便大着胆子向楼上人回说:“我是湖广陶王氏,因家门遭遇不幸,携子欲寻一处地方插荒,不知可否?”
过一阵子后,从楼上下来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攀谈后方知庄主亦姓陶,言说此处曾遭受一场兵燹,之后又遇瘟疫,全家十余口人相继去世,如今孑遗一身,无力将死者入土为安。
老人又道:“既是本家,如果不嫌弃的话,就留下来吧?”王氏于是住下,用随身所带钱财请人将11具棺木下葬。
故大同陶家坝一支陶氏,始祖为陶龙奎王氏,二世祖陶万顷为陶龙奎第三子,系陶渊明第26世孙。1999年统计有陶姓102户。
那一座明早期的民居建筑,后来成为陶氏祠堂,公社化时又用作公共食堂,历经近六百年风雨侵蚀之后,虽然柱头表面糟朽,仍然保持原先风貌,整体结构牢实,不失为建筑学家和民俗学家研究明代川西民居风格的实物,如果能够将其列为文物加以保护更好。
大同陶家坝陶氏前20代排行:万文瑞时应,尚正先子元。月成顺家宪,守本芝在良。
大同乡陶家坝的《陶氏家谱》“由传世十三代裔孙陶顺瑚(字煥卿)记到第十五代,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仲夏交陶存富(字云廷),后交长子陶守顺至2000年,现由陶本英保管。”
说明:以上根据1999版(邛崃市)《陶氏宗谱》和陶坝村委会提供的资料,还有现住在“陶氏祠堂”的村民讲述,以及网名“兰花村”发在网络上的材料,并查阅相关史料后综合整理。
附:董伟(邛崃一中校师,邛崃地名历史的民间调查人,对佛教造像和古建、邛陶皆有研究认识)对陶氏祠堂的看法:
这个建筑的柱子部分做得比较好,有櫍和侧脚。“櫍”就是柱和础之间垫的木板,这在邛崃的古建筑中我还第一次看到;“侧脚”就是柱子不是竖直的,柱首向内收一点,柱脚向外张一点,有利于建筑物的稳定,这在现存古建中也比较少。从虫蛀腐朽程度来看,櫍和柱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应该是原件。查阅资料显示:木櫍在宋代用的较多,明代延续用之,清代延续用之较少见,南方地区多用石磉、鼓磴。木櫍多用横纹作垫,以防潮气沿立柱纵向入柱体,造成柱脚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