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褐斑病如何防治,慈菇褐斑病?
时间:
推荐文章
慈姑褐斑病:防治指南
一、慈菇褐斑病简介
慈菇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病,主要危害慈姑、鹅管等大型食用菌。病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也可能通过水传播。病症表现为菌盖边缘出现褐斑,并逐渐扩大,导致菌盖边缘翘起、畸形。严重时,菌盖表面布满褐斑,甚至穿孔,严重的病害可导致菌盖死亡。
二、预防慈菇褐斑病的方法
1. 土壤消毒:发病重的田块应进行土壤消毒,采用5%甲拌磷肥或2%石灰土消毒,以消除病菌土壤传播根源。
2. 选用优质菌种:从无病菌环境中培育优质菌种,或从发病轻的田块中收集菌种,利用菌包苗进行栽培,以降低菌株含菌量。
3. 栽培管理:避免菌株污染,采摘菌株前,务必将菌盖擦拭干净,最好将病菌刮掉。另外,控制菌床温度,以15-18℃为宜。
4. 喷雾药物:发病初期,采用喷雾药物进行防治,可以使用0.3%食用菌专用药剂,喷雾2-3次,间隔7-10天。
5. 加强通风:病菌喜欢潮湿的环境,因此在菌床栽培过程中,要加强通风,以降低发病风险。
三、慈菇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1. 预防接种:选用优质菌种,生产无菌栽培技术,实行菌包苗栽培,可有效降低菌株含菌量,减少病菌传播风险。
2. 加强通风:保持菌床通风,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繁殖的机会。
3. 合理施肥:施用有机肥或富含磷钾的肥料,使菌床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4.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0.3%食用菌专用药剂进行喷雾,每隔7-10天进行一次,连喷3-4次。
5. 消毒处理:病菌主要来源于病菌污染的土壤和工具等,因此,在菌床栽培过程中,要加强消毒处理,定期对菌床、菌棒、土壤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