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园艺知识 > 种植技巧 >中国梧桐树的养殖方法视频(中国梧桐树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中国梧桐树的养殖方法视频(中国梧桐树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时间:

中国梧桐树的养殖方法视频(中国梧桐树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图1)

为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援青”“科技援青”战略决策,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提出:“依托青海师范大学,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青海研究院”。2018年10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高科院”)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成立,挂靠青海师范大学开展工作。在校长史培军教授的带领下,青海师范大学主动作为,高规格谋划、高起点建设,高科院成立两年多来,组织架构日趋完善,研究成果亮点纷呈,新型智库、科研平台、人才高地的作用逐步凸显。

中国梧桐树的养殖方法视频(中国梧桐树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高科院建设初期,得到了教育部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副部长孙尧、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省长信长星、青海省原省长刘宁及原任和现任其他省领导对高科院筹建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马培华,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等对高科院的建立给予关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大学,对高科院的筹划、建设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为推进“教育援青”“科技援青”战略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2018年10月2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北京隆重成立。新成立的高科院立足青海省,依托中国高原区位优势,发挥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的人才、科技和政策优势,按照三年建成60支高层次科研团队的目标,聚焦高原教育、高原历史与文化、高原资源与环境、高原生物、高原健康、高原防灾减灾、高原经济、高原大气水文等八大领域,开展中国及国际高原科学前沿研究,力争把高科院打造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和高端智库,助推青海教育、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高科院已与32个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入驻高层次科研团队52支,柔性引进省外高层次人才237人,吸引省内外科研人员416人参与高科院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成为教育援青工作的标志性成果。

建院两年来,原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内防灾减灾领域首席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校长、高科院院长史培军教授,对高科院的建设和发展用真心、传真情、出真力,在他的引领带动下,高科院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深度融入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高科院成立伊始,适逢国家组织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高科院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视察青海作出的“三个最大”指示为指引,围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和科考成果服务支撑青海高质量发展等研究,梳理明晰了青海省在国家青藏高原二次综合科考中的定位、作用及参与对策、任务。随后,学校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促成国家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青海基地落户高科院,并以青海基地为核心着力建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服务保障系统”,通过PC端、手机端,及时跟进科考团队动态,加强科考团队日常管理,有效保障科考团队的信息服务和补给。2020年,依托高科院在青藏科考服务保障系统上的开展的工作,青海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青海省科技厅签署协议共建“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为青海省深度参与国家二次青藏综合科考,提高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能力,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现了重要突破。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为青海师大“第二次青藏科考青海基地”授牌

(二)是积极推动青海省“大生态”产业项目研究与成果转化。高科院成立以来,紧紧围绕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政策和“一优两高”战略。以青海“五大生态区”为重点,系统提出发展“大生态产业”的建议与规划。使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化发展,对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进行有序的产业替代和调整,达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提升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高科院与海南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省气象局、地震局达成合作共识,并结合青海发展实际,提出并参与规划格尔木生态-生产-生活多赢得“一优两高”模式示范区,在地区产业规划与建设、环境演变、区域灾害、风险评估与预防、地质工程、地球化学、遥感等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攻关发展“大生态产业”、人居环境、综合自然环境与灾害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难题,推动“大生态产业”规划的实施,有效对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点。史培军教授科研团队牵头完成的《关于“青海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情况的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认可。

(三)是“高原微藻研究与应用”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高科院紧密聚焦国家战略,在“高原微藻研究与应用”专家团队微藻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项目研究与碳达峰、碳中和实践研究有效衔接,依托已经建成的高原微藻藻种库、高原微藻培育中心、玻璃温室微藻养殖中试车间、高原微藻检验中心等平台,与省内相关厅局积极筹建“青海省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高科院专家团队已着手开发系列功能性饲料、饵料以及相应生产设备,加快高原微藻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高原微藻生物转化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我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青海省原省长刘宁视察“高原微藻研究与应用”项目

(四)是搭建高原地区减灾与应急管理协同平台。高科院与青海省应急管理厅、地震局、气象局和等共建面向青藏高原乃至全球高原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前沿的科研创新协同平台--“高原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开展高原自然灾害、应急技术、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服务于青藏高原地区防灾减灾和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协调各方面研发力量,共同探索高原防灾减灾救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共建全球高原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协同平台,推进和协助政府、企业、社区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提升高原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水平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高科院成立两年多来,各科研团队共发表SCI论文77篇、EI论文17篇、CSCD论文42篇、CSCI论文51篇、北大核心23篇、其他公开刊物56篇,共计266篇学术论文。同时,获批以及在研课题共122项,获得省部级奖项的有26项;获批及申报专利38项;出版学术著作33部,140余册。其中,“青藏地区近现代历史”研究团队的《青藏高原历史文献集成》丛书,是高科院组织开展青藏高原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政治价值。“高原生态水文与水源涵养”研究团队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和生态功能影响的有关研究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院长史培军教授国际合作团队撰写的文章发表在《自然》第584期,是高科院学术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

青藏地区近现代历史”研究团队的《青藏高原历史文献集成》丛书发行仪式

史培军教授国际合作团队撰写的文章发表在《自然》第584期

(二)是打造一个优质学术品牌。2019年和2020年,高科院先后成功举办以“汇聚人才智力、服务高原发展”和“构筑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高层论坛。每届论坛均由1个主论坛和7-8个分论坛组成,参会正式代表1000余人,有来自英国、美国、法国等10个国家,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70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出席会议。扩大了青海省及青海师范大学、高科院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首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致辞

2020年7月第二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一)是有效支撑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高科院根据学校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的发展需要和学校19个二级学院的工作需要,针对性的开辟了八大研究领域。目前对应建立52支科研团队。在高科院几十支科研团队的带动引领下,青海师范大学19个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得到了有效支撑,为青海师范大学新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提升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质量。高科院每支团队由国内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学者作为带头人,国内985、211高校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资深科研人员担任骨干成员,使吸纳进入高科院科研团队的青海师范大学教师得到国内优势研究力量的带动和培育,树立了团队意识,锻炼了科研梯队,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产出了一大批优质科研成果,有效改善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支持了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高科院积极吸纳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参与青藏科考工作,使青海师范大学成为承担国家第二次青藏综合科考项目最多的地方高校,相关项目经费累计5000多万元。在高科院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青海师范大学还相继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青海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项目、《青藏科考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等。

高科院科研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室进行学术交流

高科院的成立与发展,体现了新时期“教育援青”“科技援青”战略的巨大效应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彰显了青海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育、科研创新方面勇于进取、不懈奋进的新思想、新认识、新举措。相信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高科院将为青海省科技创新事业、青海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为青藏高原和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原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大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创新驱动和人才智力支撑,为新时期地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万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