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的生活习性(蚂蚱有什么生活特点)
蚂蚱的生活习性
不少江苏人小时候都喜欢秋天“捉蚂蚱”,蚂蚱的生活习性,捉到一只“蚂蚱”,就足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蚂蚱”是蝗虫的总称,而中华蚱蜢在江苏属于最为常见的“蚂蚱”之一。它们身形修长,似剑似刀,又像一艘科幻感十足的船舶,还有的地方为它们起了十分形象的名字——“扁担钩”。
蚂蚱的生活习性(蚂蚱有什么生活特点)
中华蚱蜢有什么习性?
中华蚱蜢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农田、沟、坝、台田、洼荒处均有分布。特别是沟埂、河坝等地势低洼处,中华蚱蜢的生存密度最大。狗牙根、獐毛与小芦苇等植被混生的地方,也能看到较多的中华蚱蜢。
中华蚱蜢交尾后6-33天产卵,每头雌虫产卵1-4块,卵块长40-90毫米,每块卵有卵粒60-120粒,平均每头雌虫产卵226粒。
小小身体,却爱暴食
中华蚱蜢在我国绝大多数区域都有分布,这得益于它们食性很杂,适应能力强。它们喜欢吃各种杂草,也吃葡萄、枣、苹果、梨、杨、柳、榆等植物的嫩茎和叶片。中华蚱蜢“身材虽瘦”,但却喜欢“暴饮暴食”,每次蜕皮和羽化前后,均有暴食现象。中华蚱蜢也是一味药材,古人将干燥的中华蚱蜢成虫入药,可以止咳平喘,息风定惊,清热解毒。
蚂蚱有什么生活特点
目前的蝗群是否可能大规模入侵中国?事实上,不同蝗虫的生活习性不同,对生存环境有要求。从史料上来看,欧洲的北部和东北部蝗灾很少,因为北纬40?以北,气候寒冷,蝗虫存活困难。又比如东亚飞蝗在土壤温度低于零下10℃的日数15天或在零下15℃的日数5天以上,蚂蚱的生活习性,蚂蚱的生活习性,蝗卵就不能存活,而亚洲飞蝗蝗卵在零下17.3℃,死亡率达100%。历史上没有沙漠蝗大规模迁飞至中国的记载,最近也有专家表示,这些沙漠蝗大批入侵中国为害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天然的山脉屏障。当然,我们要做好监测和防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历史的蝗灾有多严重?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早在春秋时就有记载。古代文献记录了多少次蝗灾呢?运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次数也不同。根据昆虫学家郭郛的统计,从春秋到1949年的两千余年里,中国蝗灾年有800多个,每5-7年有一次大范围的爆发。由于每个朝代蝗灾史料保存的不均等,越往前越简略,实际的灾况应该更多。以清代为例,根据我对《清实录》和方志等材料的统计,清代268年,没有蝗灾记录的年份只有14个,共有3700余县次的蝗灾。有蝗之地最北至黑龙江省、吉林省,最南达到广东海南岛崖州地区,西边越过甘肃的西界,最西至新疆疏勒府地区。重灾区是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等省。清代的特大蝗灾首推咸丰年间的蝗灾,著名的历史学家李文海将此灾列为“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之一。
蚂蚱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中新网济南6月13日电(郝学娟)蚂蚱又叫蝗虫,是公认的一种庄稼害虫,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地方兴起吃蚂蚱热,蚂蚱食品进入餐桌。在山东济南西部山区,“90后”女孩张丹丹把害虫变成了“致富虫”,并带动了当地山村的经济发展。
图为在进食的蚂蚱。郝学娟摄
蚂蚱富含甲壳素,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是一种优质蛋白质来源,颇受养生及减肥人士喜爱。且蚂蚱可以入药,《本草纲目拾遗》中便记载了众多蚂蚱治病良方。由于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蚂蚱养殖者越来越多,张丹丹便是其中之一。
图为张丹丹饲养的蚂蚱。郝学娟摄
记者13日走进济南市孔村镇高路桥村发现,高路桥村三面环山,零星散布着石头累积的房屋。该村土壤贫瘠,田地多分布在半山腰上。在张丹丹的养殖基地,一排排低矮的养殖棚整齐地排列着,密密麻麻地蚂蚱沾满了养殖棚纱网。张丹丹把割好的青草一放进棚内,数百只蚂蚱蜂拥而上,蚂蚱的生活习性,把青草盖的严严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