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盐碱化(次生盐碱化发生在哪些地区)
次生盐碱化
按照耕地土壤盐分来源划分只适用于耕地,次生盐碱化,新疆兵团土壤盐渍化按照其形成过程划分为两大类型,1.原生盐渍化土壤,2.次生盐渍化土壤。
次生盐碱化(次生盐碱化发生在哪些地区)
原生盐渍化土壤是指在盐土、碱土、盐化土、碱化土上开垦的土地,从开发利用(耕种)以来,尽管进行了洗盐、排盐等一系列土壤改良措施,由于土壤质地粘重或具有粘化等障碍层或地下水位高排水、排盐出路、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土壤始终没有完全脱盐。
次生盐渍化土壤是指在盐土、碱土、盐化土、碱化土上开垦的土地,土地开发耕种以后,经过洗盐、排盐等一系列土壤改良措施,土壤曾经(已经)脱盐(成为非盐渍化土壤),但是由于管理问题:灌溉水量过大,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壤从新积盐或因排水渠道淤塞,土壤排盐变为积盐,形成次生的土壤盐渍化。
次生盐碱化发生在哪些地区
当前种植条件下,尤其是设施蔬菜栽培条件下,追肥量远远超过了作物的需要量,次生盐碱化,使大量剩余肥料及其副成分在土壤中积累,覆盖条件下,土壤得不到雨水淋洗,设施内温度又较高,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和作物的蒸腾量大,使土壤中的肥料和其它盐分向地表移动,大量盐分积聚在土壤表层,导致设施内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积累后,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增加,使土壤的渗透势加大,根系的吸水、吸肥均不能正常进行,使生育受阻。随着盐类浓度的升高,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速度下降。
据调查,在设施蔬菜种植区,每年未被蔬菜作物吸收的纯氮和有效磷,每亩分别高达95.4公斤、74.4公斤,成为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同时,对日光温室土壤普查发现,种植3年以上的日光温室0-20厘米土壤平均含盐量达0.27%,正常土壤要求总盐分小于0.2%。土壤含盐量达到0.2%-0.3%时为轻度盐化土壤。
次生盐碱化和盐碱化的区别
其实,次生盐碱化,东北地区并非全是黑土带,也存在不少贫瘠的盐碱地。据统计,东北松嫩平原的盐碱地面积从1950年的约2.4万平方公里,增长到2016年的约3.9万平方公里。面积不断扩张的同时,很多土地也从轻度盐碱化转变为中重度盐碱化。
松嫩平原有大面积的现代盐渍土
大部分都与人类农业活动有关
(全国盐碱地范围示意)▼
根据相关研究预测,未来几十年,东北盐碱地面积将继续扩大,盐渍化程度也或将进一步加剧。那么,东北的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白茫茫”的盐碱地又会给当地农业生产带去哪些困难呢?
由于盐渍化而无法耕种的土地
自然情况下的烧苗
(我枯了,你呢?图:图虫创意)▼
土壤的盐碱是怎么来的?
土壤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柱,良好的土壤条件是保证植物生存的基础。而盐碱地中超过正常土壤耕作水平的含盐量,会改变植物根系与土壤中水分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次生盐碱化,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