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汁的种植方法(木瓜汁怎么榨汁)
立秋已过
依旧骄阳似火
夏日仿佛昨日开始
木瓜汁的作用与功效(木瓜汁怎么榨汁)
高温热浪仍在肆虐
截至8月18日全国有264个高温红色预警正在生效中,其中重庆市以45℃的气温占据全国气温排行榜这一时段的榜首位置。
暑热蒸腾,我们禁不住纳闷,
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古代,
人们如何度过难熬的炎夏?
NO.1
古代避暑之——食
冰饮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属
既然能制冰
便有酷爱冷饮的古人
发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饮冷食
↑宋代街上卖冷饮的商贩
春秋时期
诸侯在宴席上已经能喝到
冰镇过的米酒
凉快解暑度数又低
好喝又可以“贪杯”
后来劳动人民用刀刨削出冰屑
加上白糖和香料
也就是我们现在刨冰的前身
↑章怀太子壁画中出现的“冷食”
而到了隋唐时期
民间制作储藏食品的方法
得到了进一步普及
人们在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
以降低冰的融点
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
插入小木棍
过一会,就有了最早时候的“冰棍”
在宋朝
各色冷饮更是品目繁多
例如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梅花酒、
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
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
一些冷饮店甚至要
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在元朝
在牛奶中加入冰,即为“奶冰”
后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
就成了最早的冰淇淋原型
而为了保证冷饮的口味
聪明的古人也发明最原始的“冰箱”
——即“冰鉴”
冰鉴分两部分
“鉴”是外套,“缶”在中间
鉴和缶之间有很大的空隙
用来放冰块
可以保证食物长时间不融化
▲冰鉴结构图,
中国最早的“冰箱”
NO.2
古代避暑之——住
↑古代“葛优瘫”
“无冰不欢”
老祖宗们早就学会了用天然冰块制冷
汉代的皇室
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
冬季房叫“温调殿”
夏季房叫“清凉殿”
↑清凉殿
清凉殿以石头为床
用玉晶盘装冰块,贮冰于膝前
四周挂着水晶帘子
还有仆人扇扇子
“清室则中夏含霜”
盛夏时室内便可结霜,清凉无比
到明清时期,更有了“可移动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
↑刘贯道《消夏图》
西汉时
长安一巧匠丁缓为了祛暑
发明了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
此物把7个一丈长(3.33米)的大轮
连在一起
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
《西京杂记》记载
一人运之
满堂寒颤
NO.3
古代避暑之——穿
除了吃、住,
他们在夏日穿搭上也绝不将就
魏晋之前
男人们爱赤膊
女人们则推崇“开裆裤”
这种“开裆裤”并不单穿,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
小风嗖嗖裆下过,别提那个清爽了!
开裆裤
唐朝美女最爱的
“半臂装”和“袒胸装”
更是既清新、凉爽
又时尚、前卫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宋女子则一般是
“背子+抹胸”
就是对襟长衫
搭配贴身抹胸
↑宋·钱选《招凉仕女图》
身着薄罗或薄纱的背子
任两肩、双臂
隐现在轻浅的纱罗中
词人李清照夜在《点绛唇》中写到“薄汗轻衣透”,薄汗而竟能透衣,可见其轻薄凉爽。
↑《北齐校书图》身披透明纱衣的学士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到了晚上,夏夜漫长
暑气蒸腾,尤为难熬
古人就睡在“凉簟”之上
↑南宋·赵大亨《薇亭小憩图》
簟是一种竹制的席子,祛暑降温、凉爽宜人。
苏轼曾在《南乡子·凉簟碧纱橱》中写道: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