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荔果的种植方法(薛荔果)
学霸是个时髦词语,何谓学霸?即擅长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分数很高即考试成绩高。考试成绩就成了衡量是否为学霸的重要标准。
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是否为学霸,那么,唐朝的进士都应该是学霸,但进士的考分未必都一样高,那么,状元就是学霸。但遍查唐朝的状元,我们发现还有比状元更高的学霸,那就是“连中三元”的考生。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解元是乡试第一名,会元是礼部会考第一名,状元是在皇帝亲自考核裁判的殿试中的第一名。这三元,一元比一元难考,都能考中实属不易,一旦考中,堪称学霸中的学霸。
如此学霸,自唐朝至清朝,据说全国只有十七人,唐朝有三个人,即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他们都是科考中“连中三元”的人。
薛荔果的功效(薛荔果)
我们知道,唐朝的科考是层层选拔人才。先是乡考,其实是省考,即州府考,州府荐送举子的过程,习称为“解”,第一名叫解元。州府荐送举子再到京城参加考试,京考有制科考和常科考。制科考是皇帝诏命的考试,常科考是礼部常设的考试。举子到京城一般都是先参加常科考试,考中的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考中进士后,皇帝为了笼络人才,又设了制科考试,就是他亲自主持的考试,叫殿试。这个考试又分许多类,大概有文词类、军武类、吏治类、长才类、不遇类、儒学类、贤良方直类等等。每一类又设十多个科。我们常听到的有博学宏词科,它属于文词类。但文词类不只有博学宏词科,它共有十八科,什么文辞清丽科、文辞秀逸科、文善词场科、手笔俊拔科等等。进士们要再想升一级,就报名参加这个殿试,在殿试中自己选类、选科,皇帝亲自来考,考为第一名就叫状元。
唐朝京考是由礼部主管,考为进士后,礼部就把这些考中的进士交给吏部来任职。吏部任职升官很慢,为了让皇帝尽快发现,迅速升官,当然就要参加殿试,殿试第一名升官更快。
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唐朝的这三位学霸,在元人辛文房撰写的《唐才子传》中只有张又新,而没有崔元翰和武翊黄。这是为什么?
《新唐书》中有崔元翰、张又新传,没有武翊黄传,但从《唐朝宰相世系表》中可查到,武翊黄是唐名相武元衡的儿子。
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父亲名崔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
崔日用就是帮助唐玄宗先后除掉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的那个人。话说唐中宗突然驾崩,韦皇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崔日用担心会祸及自己。他知道玄宗打算铲除韦氏极其党羽,于是就通过和尚普润、道士王晔秘密到籓邸去拜见唐玄宗,表示愿意为此效劳。玄宗曾经对他说:“我现在谋划这件事举,只是为了李唐的天下,不是为了自己。”日用曰:“此举孝心感动上天,事情一定会成功。希望您尽早行动,出其不意,如果稍有延迟,也许会有其他的变故。”等到平定了韦氏极其党羽,崔日用就出任了雍州长史。后来他又与玄宗共谋除掉了太平公主。
崔元翰,父亲崔良佐,以明经科及第。唐京考分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考贴经,就是将需要考的经书左右两边遮住,只开中间一行,然后再用纸遮盖住若干个字,此时考生需根据前后经文补充句子,将所缺的字写出来即可。简单的说,帖经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这相对于进士科考诗赋要容易些。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小进士”之说。意思是,参加明经科考试,三十岁考上,就算老了;参加进士科考试,五十岁考上,都是小年龄。可见进士确实难考。崔良佐擢明经科第,虽低于进士第,但也是一位饱学经书的人。他因丧母,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
崔元翰又是崔日用的侄子。崔日用进士出身,由此看来,崔家是书香之家。崔元翰通经史,工诗文,于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第一名,此时他已经年近五十了。考官是礼部侍郎于邵,试题是《白云起封中赋》。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他和弟弟崔敖、崔备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一时传为佳话。
崔元翰在京考取得会元后,又参加殿试中文词类的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考试,又取得第一。主考官于邵赞曰:“不十五年,当掌诏令。”崔元翰在贞元三年被召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知制诰是给皇帝起草文书的人,直接生活在皇帝身边,是皇帝最亲信的人。崔元翰在殿试取得第一名后,用了四年时间就到了皇帝身边起草文诰,这个官职确实升得够快了。
崔元翰是学者型的官僚,他一心系于翰墨,好学不倦,言辞温厚,举止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刚烈,喜孤独,极少结交,不为世所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
崔元翰是中国历史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顶级学霸?可惜这位顶级学霸性格孤僻,英年早逝。流传下来的只有七首诗。
张又新,深州陆泽县(今河北省深州市西旧州村)人。是工部侍郎张荐之子。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元”即头也,张又新连中三元,所以被称为“张三头”。历左右补阙、广陵从事。但他却谄事宰相李逢吉。李逢吉,我在《进士们的多样面孔》中写到过,他是个穷人家的孩子考上了进士。但此人生性忌刻,诡计多端,阴险狡诈,一朝得志,就玩弄权术。唐宪宗知而恶之,就把他赶出京城,让到剑南做东川节度使去了。张又新就攀结了这样一位达官。在李逢吉任山南节度使时,张又新给他做司马。李逢吉在官场失败后,张又新受到牵连,贬为江州刺史。后又依附李训,迁刑部郎中。李训死,再次被贬为申州刺史。他的官职最终做到左司郎中。也就是唐朝部级之下司局级的一把手。
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说:张又新“善为诗,恃才多辅藉。其淫荡之行,至见于篇。尝曰:‘我少年擅美名,意不欲仕宦,惟得美妻,平生足矣。’娶杨虔州女,有德无色,殊快快。”但这个人最后却得到了李绅的帮助。
李绅就是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那位大诗人。说李绅做淮南节度使,张又新在江南郡守的任上罢官。这个人和李绅一向不和。张又新罢官后还乡,遇风翻船,淹死了两个儿子,非常悲痛,他担心李绅会报复他,便给李绅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的错误。李绅很同情他,回信说:“过去的事,我怎么能记恨?那些不愉快的事,我早就忘光了。”张又新非常感激,亲自面谢。两人经常在一起痛饮。张又新曾经做过广陵从事,和一位风尘女子很要好,但相爱而不成眷属。二十年后,在李绅家喝酒,恰好相逢,相恋之情再生。李绅去换衣服,张又新用手指蘸着酒,在木盘上写了一首词,女子记住了词。李绅回来,张又新端着酒杯发愁。李绅感觉出来,就叫女子唱歌佐酒。女子便唱了张又新刚写的词:“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张又新喝得大醉,李绅就让这个女子陪着他一起归去。
张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是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这位顶级学霸逢迎尘世一生,最后留下的也就这么一点宝贝。
武翊黄,又一个“连中三元”的学霸。他是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才学惊人,三试独占鳌头。人称"武三头"。入仕后于大和年间官至大理寺卿。大理寺是中央的司法机构,掌管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从三品。武翊黄为大理寺卿,就是朝廷的高官。
武翊黄能连中三元,与家庭出身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分不开。他的曾祖父武平一长于文学。他在《景龙文馆记》中记载:中宗李显为立春日召近臣学士宴,武平一因应制诗写得好,中宗手批云:“平一年虽最少,文甚警新……今更赐花一枝,以彰其美。”皇帝赐给学士的花,学士要把它插在头上,中宗连续给武平一赐花,武平一就把赐来的花左右交叉地插在头上,并起舞拜谢。皇帝赐大臣戴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当时,武平一是参与“应制”的近臣学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可见其青年时期就有高深的文学造诣。武一平官至考功员外郎。考功员外郎是吏部属官,曾经掌天下贡举之职,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因考功员外郎李昂被考生李权诋诃,朝廷就认为让考功员外郎来主考,地位轻,考生不服,就把科考的事移交给礼部,以侍郎主之。考功员外郎的职掌就变成为皇帝考核文武百官之功过、善恶之法及其行状。武平一为皇帝负这个责,就是朝廷重臣。
武翊黄的祖父名武就,官至殿中侍御史,著有文集五卷。《新唐书?艺文志》评价其:“博洽文谊,周通宪法。”
武翊黄父亲是武元衡,在唐宪宗执政时期官至宰相,是唐代著名大臣。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建中四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德宗李适很欣赏他的才能,赐他担任要职——比部员外郎,即刑部下属机构的副职领导,掌本司籍帐,侍郎是正职,侍郎缺席,员外郎则可代理其职务。因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发布号令。他常与德宗咨议国事,德宗称赞:“真有宰相的才能啊!”他二度为相,主张强势对抗藩镇,不久就被蕃将李师道遣刺客暗杀,震惊朝野。
武翊黄深受家学传统熏陶,学养深厚,在科考中三级连跳,均为第一名,名至实归。但《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武翊黄中了状元后干了一件荒唐的事,他竟然和他妻子的随嫁婢女薛荔谈起了恋爱。这薛荔姿容俏丽,结发妻姿色差矣,武翊黄被薛荔迷得颠三倒四。对结发妻越看越不顺眼,于是长期虐待妻子,受到舆论强烈谴责,朝廷为此要贬他的官。当时的宰相李绅,与武翊黄有同窗之谊,出来为他说情,终是无济于事,最后武翊黄只好流寓他乡。
顶级学霸陨落情色,史不立传,可惜可叹。
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唐朝的三位学霸,霸在何方?连中三元也。可见其学习成绩之好,考试能力强。但最后却都星月早落,声名虚浮,这是不是现在所谓的高分低能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唐朝的另一个才子,名孙逖,是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博州武水人。唐时博州即今山东聊城市,而武水就是今聊城市西南五十里的沙镇。孙逖自幼生活在这里,后来却成了“三擅甲科”的学霸。三擅甲科,就是三次大考,都是第一名。那么,孙逖参加了哪三科考试呢?据《登科记考》载,孙逖在开元二年,参加了手笔俊拔科、哲人奇士科的考试。考中之后,孙逖被任命为山阴尉,不久后迁秘书正字。开元十年,他又应制登文藻宏丽科考。他一共参加了三科考试,均为第一名。所以说他是“三擅甲科”。而这三科,即手笔俊拔科、哲人奇士科、文藻宏丽科,都是皇帝主持的殿试中的文词类中的考科,是参加京考为进士后,更高一级的科考。孙逖连试三场,场场第一,真是一位另类学霸。
孙逖这位学霸,不同于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这三位学霸,史书上说他只是参加殿试三科考试的第一名,而不是州(府)试、京试、殿试中的三级跳第一名。但三次殿试均为第一名,更为难得。后来,孙逖的名声要比他们三位的名声高多了。
史载,孙逖自幼英俊有才,文思敏速。十五岁那年,去拜见雍州刺史崔日用。崔日用看不起年轻的孙逖,令作《土火炉赋》。孙逖援笔成篇,文词事理典雅富瞻,崔日用看后大为惊叹,遂为忘年之交。吏部侍郎王乐令孙逖作《竹帘赋》,以试其才。孙逖挥笔而就,文理精妙,王乐阅后惊叹不已,“降阶约拜,以殊礼待之。”孙逖文笔超群,得到玄宗器重,开元二十一年,入朝为起居舍人,开始记载皇帝言行和国家大事。当时海内少事,皇帝在每年的十日一日要举行赐群臣宴。宰相萧嵩会百官赋诗,由孙逖作序,孙逖能快速成篇,震惊四座。后来,孙逖改任考功员外郎,第一年就选拔了杜鸿渐、颜真卿等人,他们后来都是唐朝重臣;第二年又拔取李华、萧颖士、赵骅第人,都是闻名海内的才士。孙逖既是颜真卿的主考官,又为颜真卿做媒婆,因此颜真卿一直以学生自居。
开元二十四年,孙逖拜中书舍人,即在中书省起草朝廷所有的重要文书。这时他的父亲孙嘉之年已八十,仍为县令,孙逖就向玄宗陈情说,自己的老父亲现在已经年老,他幸遇明时,为朝廷奔波,但还是个县令。我从小就受到他的教育,现在接连升官,以致到了宫廷任职,而我父亲却远远地落在我的后面。我每思乌鸦反哺,深感惭愧。请陛下降恩让我到外地任职,而给我父亲升一下官职。玄宗“优诏奖之”,升授孙嘉之为宋州司马,并以此官职致仕。不久,孙嘉之病逝。
孙逖在当时文坛地位很高,颜真卿称赞他是“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臣。”以致到现代,学者因《新唐书》记载孙逖家族为“世推显家”而进行重点研究。
由此看来,高分未必都是低能。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对任何事情的判断,都不要笼而统之,概而括之,以偏概全。尤其是育人工作,我们不能再吃非此即彼、妄下结论的冷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