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养花知识 > 花草养护 >玉茭是什么意思(玉茭子)

玉茭是什么意思(玉茭子)

时间:

玉茭是什么意思(玉茭子)(图1)

玉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2-3米,叶子长而大,花单性,雌雄同株,子实可供食用或制淀粉。果实也叫玉蜀黍,老玉米,玉茭,玉麦,包谷,包米,棒子,珍珠米,籼米等。在植物分类上,玉米和小麦,高梁(蜀黍),水稻,粟,黍等,同属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故而玉米在汉语叫法上也米(稻)、麦、黍不分。它们在英文中却分得很清楚,玉米maize或corn,高梁sorghom,小麦theat、barley,水稻rice、paddy等。玉米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世界第三重要粮食植物。在15世纪以前的美洲却是基础性食物,是居第一位的。

玉茭是什么意思(玉茭子)

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玉米是美洲印第安先民经过几千年的培育而形成的粮食作物,迟至15世纪才被到达美洲的西方船队带到亚欧大陆。玉米在美洲加勒比语中叫maiz①,显然英文maize是由加勒比语maiz而来。玉米的另一种叫法corn当另有出处。

朱学渊在《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一书中的引文和注文引起我对corn的一些思考。书中援引罗马人Prisus的话:在hun人的村落中,招待我们的食物是当地人称为nedos的小米饭(millet)而不是玉米(corn),喝的是一种野蛮人称为Kamon的大麦制成的饮料②。注文按:玉米是美洲发现后,传入欧亚大陆的粮食作物。4,5世纪时似不应有玉米的可能性,Priscus所说的,corn可能另有所指③。corn汉语的拟音为“苦”。这不禁使人联想到《穆天子传》的一段记载。该书卷二说:“丙辰,至于苦山,西膜之所茂苑,天子于是休猎,于是食苦”。周穆王在苦山停止猎食而以苦为食,可见“苦”的确是一种可食之物。

《说文》中说:“苦,大苦,苓也,从草古声。”然而段注否定了苦为苓的说法。段注说,苓是甘草,大苦是卷耳、苓,或者是黄药,“其味极苦,谓之大苦”。可见我国古人对“苦”这种植物的认识并不清晰。还有一种草叫“苦草”,是水生植物中的沉水植物。这种草不称为“大苦草”,显然不同于《说文》中的“苦”。在《山海经》中也有“苦山”,还有“大苦山”见于《中山经·中次七经》。《中次七经》中的苦山首先是指一条山系,包括十九座山,大致在今天河南省的伊河和洛河流域的外方山至嵩山一带,《水经注》中记载了这一地区的山水,大部分与《中次七经》的记述相符合,其中包括“大苦山”,只不过已没有总称苦山之说。

伊洛一带有以“苦”与“大苦”命名的山,这似乎表明中原很早就有苦种植。但在古代文献中已很难找到明确的记载。只有类似的植物,如生长在大苦山以东七十里的半石之山上“生而秀,其高丈余④”,“初生先作穗,却著叶,花生穗间⑤”的嘉荣。但嘉荣已是华而不实了。

由于对苦在我国文献中记载的不确定性,我们更倾向于“苦”是西方物种,是英文corn的音译;它大概与孳木花,嘉谷(嘉禾)被周穆王西征时一同引进来,种在伊洛一带的山上。但新的植物并不适合中原的生长环境,华而少实甚至不实,而在其他山区可能很好的生存下来。道家就有“交梨火枣乃飞腾之药”的说法。王家祐指出:

“道家服食药名每神其说而玄其名,如交梨火枣乃飞腾之药,实即汉晋岷山区的古代玉蜀黍(包谷,玉米)。因古种短圆似梨而须红似火,故山民(仙人)有食之越岭翻山能耐饥之神气说法⑥。”

我们进一步分析“交梨火枣”这一名称,“交”是古玉米的果实,枣是古玉米的粒(其如枣大小)。这与玉米又叫玉茭相契合。王家祐文章指出了我国早在汉晋之前的上古时期就存在玉米。我国西北天水一带的西秦岭林区(今统称小陇山林区),据当地人介绍说至今偶尔还能见到这种杆不高,低产,粒红色,果实呈球形长约5公分的野玉米,与我们今天普遍种植的玉米不大相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古代玉米的真实存在。

2006年6月9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