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春花的养殖方法视频)
有不少休闲农庄或乡村旅游园区的带头人,花了千百万乃至上亿资金在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上:高大上的大门道路停车场,现代化的温室大棚,亭台水榭楼阁,建得花团锦簇、跟江南园林一样。建好项目后,才发现园区缺盈利来源,不知道靠什么挣钱,怎么挣回这巨大的前期投资?
探春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春花的养殖方法视频)
巨大投资沉淀在固定资产和硬件设施上,不能产生效益,对项目本身,对乡村振兴来讲,未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更可怕的是,不谈收回投资,连日常运转的现金流都入不敷出。为什么?地租大,种养成本大,养人成本大:摊子铺得越大,项目和设施越多,养人越多。日常的种养生产、运营维护和管理都要养人,费心费力费钱不说,农民还不好管理。
所以,我们不少园区陷进日常运营的泥沼里,进退两难:要进吧,继续失血?要退吧,这已经沉淀下来的巨大资产,心有不甘。咋办?
密码在于两个字:盘活。
具体怎么做?
我们从名著《红楼梦》的启示中,从顶层设计上分享一个有效的方法,增收节支,开源节流,让现有资产产生效益,实现经营上的明显改善,帮新农人增收。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有生产区、生活区、观赏区,有绿水沙洲山环佛寺,有佳木怪石竹林掩映,有亭台水榭楼阁,有石洞清流池边垂柳,“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有土井田地菜蔬、牡丹芭蕉海棠,有茶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苑等苗圃花木,这是一产;有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茯苓霜,这些就是二产;有美食美景,有采莲船可以漫舟湖中,这是三产······放到现代,俨然是一个放大了的三产融合的园区。只是出发点与我们新农人不同,不以经营为目的而已。
不以经营为目的,但仍然会面临经济问题,当荣国府人口繁盛、开销日益增多、入不敷出时尤其如此。设施要人看管维护,花草要雇人种植料理,珍禽动物要人喂养······园子里许多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定人管理,有任人作践、“暴殄天物”的可能。都要花钱,怎么办?这个问题,连精明能干的王熙凤都觉得棘手。
能人探春利用王熙凤病休代理家政的机会,实行改革。她发现,贾府大管家赖大家的园子还不到大观园一半,花草树木也少得多,实行承包制后,“除他们戴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下。”相反,规模更大、宝贝更多、产业更大的大观园,不仅没有银子剩下,还要不断倒贴钱养着。
于是,探春在薛宝钗、李纨的帮助下推行承包制:将大观园中竹林、鱼塘、水稻田、玫瑰、蔷薇、月季、金银藤花圃等一一划成项目,商量优选人品好、老诚持重并相对专业能干的下人婆子,交给她们承包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
一、项目承包者享受相关优惠,不用向府里帐房交钱,但也不能再从府里帐户支领相关开支,比如各处笤帚、撮箕、掸子、种苗、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等等,统统自己承担;
二、除满足府中按四季定例使用的花、笋、鱼等之外,余下的任由承包者自行采摘去取利,用以“贴补自家”;
三、除“贴补自家”外,各承包者还得拿出若干一点小钱岀来,大家凑齐,散与那些没有承包项目的婆子们。因为宝钗提出,一年到头,苦活累活都是她们干,应该连带分些。
探春分析,实行承包有四项益处:
推行承包制,结果怎样?基本实现了预期:开源节流。
承包后园中一草一木都有定人管理。不再需要府里倒贴钱,而且变成本为效益,还能挣钱。实现了“一朵花,一个荷叶,都是能挣钱的。”节省了运营维护成本,还能让园中的人受益,承包者与非承包者都有了额外的收入。
虽然一年四百两银子的收入,不足以填补贾府这个销金窟的开销,但是我们做企业的人知道:单就项目而言,从亏损转向盈利,就意味着质的飞跃!
当然,也有副作用。没承包的可能会嫉妒;承包者看得紧,摘一个果子、一片叶子都追着要赔,种稻的骂养鸟的没看好鸟,偷吃了稻子……人际关系渐渐变得紧张,有损和谐。
原因在于,建大观园的初衷不是为了增产增收搞经营,而是为主人们享受而建的贵族之家。府里一面承包一面又怕“失了大体统”,影响太太公子小姐们舒适生活。婆子们承包后却不能有效保证自己的权益,只管得了“奴才”却管不了“主子”,宝玉和宝钗的身边人带头违反,就没法办了。薛宝钗的丫鬟莺儿领头折柳编花篮,最后却要婆子们反过来向她道歉。有责却没权,导致这个承包制没法良好落实。
通过承包实现良性运转,定位以大家族生活服务的大观园没法落实。但是定位为经营、能贯彻责权合一的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园区可以。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园区的成本,通常有几块大头:地租,规划及基建成本,一产种养成本,人工成本,体验项目运营成本,营销成本,后续运营维护费用、其他隐性成本(包括闲置成本)等。
其中,除规划和基建是一次性成本外,地租、一产种养和人工、运营成本,都是每年要支出的经常性成本,属于可变成本,弹性空间较大。
我们多次分享过减少成本的有效方法:要轻装修重装饰,轻硬件重软件,轻资产重运营,建设上让农业身兼多职;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原材料,要考虑用外包、兼职、弹性用工制度、少招人。比如,有的农庄结合游客波动规律,专业活动老师、大学生、厨师、保洁,都采取弹性用工制,“兼职撑起半边天”;采摘时周末招有兴趣的年轻人作志愿者,每人走时3斤菜······等等。
但是,这些都是被动地在执行层面减少成本,虽然管用,但不用解决根本问题。在顶层设计的层面,有没有主动的做法,大幅度减少地租、种养成本和人工成本,甚至化成本为创收?
有!
(1)农业种养板块用开心农场等经营模式:将土地划分为每块面积10-30平方米不等的小菜园,租给都市家庭收取租金,每块年租金一般在1000-3000元之间,价格因面积、设施、区域等因素而不同。
这样化资产为增收项目,让消费者自己为自己耕作,减少种养和雇人耕种的人工成本,开源节流,一举两得。
(2)考虑采取合作生产模式,不是招农民工来耕地,而是在公司引导和订单农业的保底收购下,让农民自己为自己种地。
湖南有家休闲农庄就是这样做的:主业农庄餐饮平时能吸引城市客流,又建起了旱涝保收的设施大棚。老板按每亩比当地低200元的租金分租给几户种菜专业户,要求必须绿色有机种植,日常生产种养农民自己来成本自负,保底按标准以高出市场价15-30%的价格收购:做特色有机绿色餐饮,还作为伴手礼和宅配来销售,很受游客欢迎。
这样做皆大欢喜。
老板高兴:地租、设备和一产成本有人分担,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又从根本上化解了对农民的管理难题;不必把宝贵精力花在种养生产、人工管理这些自己不擅长、吃力不讨好的环节上,而是放在产品和服务打造、市场运营这些更擅长、附加值更高的环节上。
专业种植户也高兴:既能低价租大棚省钱省心,又不担心市场销路,可以专心种好菜,日常还自由自己管自己(中国的农民,内心里其实是不愿意被人管的)。何乐而不为?
有人说它叫“联产承包”,有点像。但又不是承租后放羊、完全不管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公司主抓标准、质量验收和市场销售,提供土地、设施和种苗等引导农民种地,高于市场价订单保底收购。实际经营效果是统分结合、轻资产运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大家看,这个比起大观园里探春的做法,是不是又更进了一层?
顶层设计和机制上设计得好,完全可以把占去成本大头的农业版块,变成额外创收的“造血”版块和托底产业,而非需要持续成本投入的“失血”版块。我叫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平台化思维。
引申开来,不单一产种养,做三产融合的园区,所有硬件或体验项目,从体验项目和设施,只要是非主导产品,都可以以合作方式让别人来做,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庄主们管住市场和客源、产品验收和服务规范、设计好合适的激励和分成机制就行。
更进一步,对新项目园区,刚开始甚至连地都不用圈。国内乡村旅游业的网红,山东博山中郝峪村就是这样做的。
中郝峪村地处鲁中山区深处,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靠天吃饭,一度是远近闻名地“讨饭村”。在2003年发展乡村旅游前,全村共113户、364人,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在发展乡村旅游后,又一度经历了由市场需求催生农家乐供给量增多、出现内部恶性竞争的情形。
在先期乡村旅游的基础上,2007年后,村里开始尝试入股统一管理。在2011年成立了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全民入股+公司化运营”,股权分配上,村两委只占21%的股份,剩下的都由村民以自家闲置或废弃房产、田地、果园、劳动力等各种资产来入股。做好利益分配机制,村民拿大头,公司拿小头。村民们除经营收入外,每年还有公司分红,利益绑定拧成一股绳,形成运营上的合力。
在经营上,公司整合资源,统一负责村子的项目开发、运营、管理和宣传,统一制定所有项目价格:把煎饼果子、豆腐、茶饮等蒙中美食体验项目,按承包方式分给最擅长的村户,村户只负责搞好接待服务。村户不得擅自接待客人,所有单向收费都由公司统一收取。
这就是全国知名的“三变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所有村民以从事管理、服务游客和销售旅游农产品等方式,实现了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在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数突破23.8万人次,综合收入350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20多倍达4.5万元,每户有15万元以上存款。村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10多年前就已解决,2018年6月后还建起集体食堂提供免费三餐。孩子刚出生就有人头股,连送老人最后一程,村里也有免费公墓。全村和谐,十多年来无一人犯罪。“人人有活干,家家都有股,户户奔小康。”
谷风点评:中郝峪村当初因为没钱流转土地房屋和给农民发工资。所以,没能把农民变成工人。回过头来总结确实是好事!公司化重资产为轻资产运营,不单在前期节省了土地流转费、投资建设成本和大量人工成本,而且越往后越省钱;还无意中把乡亲们变成了一个个为自己打工的股东,主人翁精神爆棚,在做好服务、粘住客户上想出了很多创意。#乡村旅游##经营#
【总结】新农人做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项目,运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平台化思维,通过联产承包、招商合作甚至是“三变模式”等方法,能在一产生产、三产体验端,化重资产运营为轻资产运营,事半功倍。
这些,其实都是顶层设计的功夫。
对新项目,如果启动之初顶层设计上做得好,谋定而后动,能少走弯路少背包袱,省去将来运营的巨大成本,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对老项目,能盘活资产,增收节支,开源节流,让千百万投资产生效益,实现经营上的明显改善,转亏损为盈利。
做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最有效的投资,其实是顶层设计的投资。(谷风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