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养花知识 > 花草养护 >苦苣菜的种植方法(苦苣菜图片)

苦苣菜的种植方法(苦苣菜图片)

时间:

苦苣菜的种植方法(苦苣菜图片)(图1)

苦苣学名CichoriumendiviaL.,是菊科菊苣属中以嫩叶为食的一、二年生栽培种,属草本植物。我国大、中城市郊区种植较多。

一、苦苣白霉病

苦苣菜的功效与作用(苦苣菜图片)

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3~8mm,边缘深褐色,褐色带较宽,病健部分界明显,外围具黄晕,病斑中央淡褐色至污褐色,有云纹,湿度大时叶面上生出灰色霉,即病菌子实体。

后期叶斑融合成不规则斑块,致叶片局部或大部干枯。柱隔孢菌引起的白霉病易与尾孢褐斑病混发,但本病边缘褐带宽,别于尾孢褐斑病。

2.病原

Ramulariainaequalis(Preuss)Braun,称橘色柱隔孢,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柱隔孢属。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在温暖的南方,田间几乎总有菊科蔬菜生长,病菌辗转传播为害,不存在越冬问题。气候温暖,田间湿度大,尤其遇有雾大露水重的条件易诱发本病。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4.防治方法

①选用香水油荬、花叶油荬等耐湿品种。与菊科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

②播前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20~30min,冲洗干净后晾干播种。

③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避免土壤过湿,畦面防止湿气滞留。

④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防止氮肥过多。

⑤必要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唑菌酯悬浮剂9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L,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苦苣锈病

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初在叶片两面散生或沿脉出现黄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疱斑,稍隆起,即锈孢子堆。后疱斑破裂,散出鲜黄色粉状物即锈孢子。

严重时病斑密布,叶正面或叶背面覆盖一层醒目的鲜黄色粉状物,后在鲜黄色疱斑上或其四周现棕褐色至黑褐色小疱斑,即夏孢子堆。在生长后期生暗褐色疱斑,即为其冬孢子堆,内含大量冬孢子,被害叶不堪食用。

2.病原

PucciniasonchiRob.,称苦苣菜柄锈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冬孢子堆在活体寄主上存活越冬。在温暖地区尤其是南方菜区,病菌以夏孢子借气流在寄主间辗转传播蔓延,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

通常温暖高湿、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本病发生。偏施或过施氮肥、植株生长柔嫩发病重。

4.防治方法

①施用有机活性肥或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②定植后喷施增产菌,每667m2用30~50ml促植株早生快发,减轻受害。

③发病初期喷洒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500倍液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倍液、10%己唑醇乳油2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苦苣霜霉病

1.症状

为害叶片。初现黄绿色或较健部色稍淡的病斑,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的淡绿色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生疏密不等的白色霜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

严重时病斑密布,致叶片枯黄,不堪食用。

2.病原

BremialactucaeRegelf.sonchicola(Schl.)Lingetm.C.Tai,称莴苣霜霉—苦苣菜盘梗霉,属假菌界卵菌门盘梗霉属。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卵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孢子囊萌发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后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

在温暖的南方菜区,病菌可以孢子囊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气温15~17℃、高湿或昼夜温差大、雾大露重、土壤黏重或植地低洼及偏施氮肥发病重。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适当密植,合理用水,勿使地面过湿;增施有机活性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定期喷施植宝素或增产菌,促使植株早生快发。

②发病初期及时喷洒85%波尔·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0%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50倍液、72%霜脲·锰锌700倍液,隔7~10天1次,连喷2~3次。上述药剂如能做到合理混用或轮用,防效更好。

四、苦苣轮纹病

1.症状

叶片上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直径3~10mm、近圆形至扁圆形病斑。

病斑褐色至灰褐色,中间颜色略淡,边缘深褐色,表面有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略现灰黑色霉。严重时叶片上病斑满布,致叶片枯死。

2.病原

Stemphyliumchisha(Nish.)Yamamoto,称微疣匍柄霉,属真菌界子囊菌门。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出苗后就可侵染发病,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又可进行再侵染,潜育期5~7天。气温18~22℃,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4.防治方法

①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非菊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发现病叶及时摘除以减少初始菌源。

②适期播种,不要过密,及时追肥浇水,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③发病初期喷洒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五、苦苣菌核病

1.症状

食叶苦苣、苦荬菜幼株染病,呈水渍状褐色软腐,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后产生黑色近圆形菌核。

采种株染病,茎基部、茎部亦呈水渍状,后变青褐色,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病株茎内和茎外长出黑色菌核。病株的种子不能成熟,造成严重减产。

2.病原

Sclerotiasclerotioru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核盘菌属。菌核扁圆形至长圆形,灰色。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混在种子中或落入土壤中越冬。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通过子囊孢子弹射随气流、灌溉水传播,从植株衰弱部位或伤口侵入。

苦苣、苦荬菜生长中后期发病较多。

长江流域幼株4月中旬发病,北方进入雨季采种株开始发病。田间积水、栽植密度大、偏施或过施氮肥、连作地发病重。

4.防治方法

①施用腐熟有机肥。提倡与禾本科作物隔年轮作。

②收获后及时耕翻土壤,病残体集中沤肥或烧毁。

③发病重的地块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g均匀拌在堰土中,撒后耙入畦中再播种。

④播种前汰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

⑤加强管理,留苗密度不可过大。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⑥发病初期浇水前1天喷洒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8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倍液。

六、苦苣花叶病毒病

1.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叶片产生皱缩扭曲花叶,幼苗生长矮小。成株染病,植株顶部叶片略退绿,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花叶,叶片小畸形,植株矮化。发病重的病叶细脉变为黄褐色坏死,叶片提前干枯而死。

2.病原

Sonchusvirus(SonV),称苦苣菜病毒,属细胞质弹状病毒属;Endivenecroticmosaicvirus(ENMV),称苣荬菜坏死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属。SonV病毒粒子经固定后为杆菌状,长200~350nm,直径70~95nm,有包膜。ENMV病毒粒子弯曲线状,无包膜。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初始毒源来源于在田间越冬的带毒寄主,尤其是刺儿菜、反枝苋、蒲公英、山莴苣、繁缕等根部越冬植物。种子也带毒,病毒在田间主要靠蚜虫传播,能传毒的蚜虫有多种,但主要是桃蚜等,且传毒效率高。该病发生与传毒蚜虫数量及温湿度相关,高温干旱利其发生和扩展。

4.防治方法

①从无病株上选留无病种子。

②适期播种,早间苗,早定苗,苗期小水勤浇。

③播前播后,从苗期到成株期要及时除草。注意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

④从苗期开始早防蚜。

⑤浸种。播种前用1%香菇多糖水剂200倍液浸种25min,对防治种传病毒病有效。

⑥初发病时用5%盐酸吗啉胍可溶性粉剂每667m2用500g对水30~45kg,或0.5%香菇多糖水剂每667m2用150~250ml对水30~60kg,均匀喷雾,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