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青蔬菜图片(芜青和芜菁有什么区别)
历史上,坑口村民向有种植大头菜的习惯,尤其清末民初年间,其出产的大头菜还是经香港商人代理,远销至东南亚各地区,成为闻名于世的名、优、特产品。几年前,笔者曾经过广州海味一条街——一德路时,赫见一大型商铺门前竖有“正宗坑口大头菜”品牌广告,用以推销其大头菜。由此可见,坑口大头菜实与花地杨桃、茶滘生榄等名优产品齐名。
大头菜(学名芜青甘蓝)于每年双夏大忙过后播籽育苗,秋收后在禾田(水稻田)起畦,为便于浇水施肥,一般采用大畦、深坑、大尺坜,翻起的坭块经几天吹晒,稍干后碎土共整平,以三棵大头菜与四棵禾田大白菜间种的规格,进行菜苗移植。随后,每天早晚浇水管护,其中早上浇水最讲究,一定要在太阳升起之前浇完,否则雾水虫就会把菜心咬断,将前功尽费。种菜完毕,村民们就忙于联系广州的一些粪尿行(如利生粪尿行等)购进水粪(各粪尿行所收集的广州市居民排倒的人粪尿,属有机肥),储入预早准备好的灰沙夯壁的四方大粪凼内让其腐熟,以备多次施肥之用。
由于坑口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北缘,粉沙质坭肉田含有大量有机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地势低平而水份充沛,加上村民的辛劳和智慧,细致入微的管护,作物生长迅速,仅经月余,禾田大白菜经已长大,棵重有15至2公斤。收获后,让出空位给大头菜,这时大头菜正是疯长的期间,再过两个月,大头菜已普遍长大到2~3公斤,这时的菜田充满了收获喜悦的欢声笑语,姥姥们像拔萝卜那样,把一棵棵又大又重的大头菜连根拔起,大人们则个个操刀,先削去须根,再将大菜头切成梳状,分开12~16块。经过修整削切的大头菜即放在田里经三两天凉晒,以减少该菜的水份,同时又把粪池冲洗干净,此时,由大人下池,子女帮手,一层盐一层菜地把菜腌好,盖上稻草,最后压上大石,以此为标志,村民们一年的辛劳就此结束,入农闲季节,准备过春节。
芜青蔬菜图片(芜青和芜菁有什么区别)
二十来天后,各家各户,一家大细齐动手,把腌好的大头菜担到村后山岗晒干。由于连年在山岗晒可能因为大头菜盐份过浓的缘故,后山岗长年不长树木,连草也生得很矮。大头菜晒干后,各自担回家中排放在大头菜缸里,密封一段时间后才上市出售给香港代理商。
因天时、地利与村民的勤劳智慧,坑口在头菜梳大叶稀、肉爽茎脆、无筋无渣,加上较为特别的用洗净粪凼腌制和干后密封处理(其基理可能只有化学专家才能分析解答得了),具独特风味,深受食家欢迎,尤其与鱼,肉类配搭蒸食,或贫者伴以白粥、稀饭,甚至白饭淘茶夹上几粒佐味,也十分可口,因而广受大众的青睐,真可谓雅俗共赏,极合各界口味与所需,故销量大而广,坑口村民祖祖辈辈乐种不疲,更精益求精。可惜的是,解放后人民政府为防洪救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领导芳村人民修筑了防洪大堤,从此再没有洪涝之患,但同时也没有了洪水而带来的大量有机物质补充地力;近几十年普遍使用速效化肥,极少施用有机肥而致土质改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为保证广州市民的蔬菜供应,按上级要求实行以蔬菜为纲,大头菜再也无法与禾田间种,故现在种出的大头菜显得头小叶大且“生骨”(菜头多筋),使此名、优、特产品不复存在。
信息来源:(摘自荔湾区——《荔湾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