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养花知识 > 花草养护 >女贞子树长什么样图片(女贞子树图片)

女贞子树长什么样图片(女贞子树图片)

时间:

女贞子树长什么样图片(女贞子树图片)(图1)

作者:黄继东

迟迟不敢下笔,是不是害怕一不小心亵渎了她的圣洁?我不知道!

女贞子树长什么样图片(女贞子树图片)

行走在仲夏的大道小路、街头村口,一种好象刚打开封坛发酵过的、带着淡淡甜味的浓香,犹一床被絮捂头盖脸遮罩过来,容不得做出丝毫避让的扭捏,你就象一条游鱼被兜在这无形的大网之中。如果有谁让你“猜题押宝"这当下的味道,激情之时,或许你会脱口而出:这是初恋时,躺在情人怀中的气息。没错!就是这种味道,一种女人身上所特有的味道,难怪有人会给她送来这样好听的名字一一女贞树!

我们的童年,时代给我们乡村孩子打下的记忆烙印,就是两字一一贫困!那个年代,有谁见过如今五花八门的这些风景花木?顶多,也只是在学校操场周围,眼瞅着站过三三两两、稀稀拉拉的几棵冬青树。那年月,土地全长粮食还填不饱人们饥饿的肚子,哪能容得了这些中看不中吃的野物去争抢刨食的土地?说来也怪,在儿时的记忆中,好象那时的冬青树是从不开花结籽的,更别说能生出什么“妖蛾子”的香气了。直到近些年,得知当年的冬青树,还有个特别文雅好听的名字叫“女贞树”,这才让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疯狂地感觉到新奇,并开始关注起这个“女儿身”来,也从这时候开始,便发现每年的这个季节,这冬青树摇身一变,才会象电视剧中的“香妃”,满溢出铺天盖地的香气。

女贞树,正如它的冠名,象是“女大十八变”的姑娘,一旦成熟,那一发不可收的情怀,经过春的孕育,便敞开如同盛夏一般的热烈。那一堆堆的花苞,如颗颗米粒串起,就象回族妇女的盖头一样庄重而严实,沉甸着的一色的素,配上滿身的绿,彰显出的倒是别样的妖娆。当这热烈的盛放过后,那青涩的“小腰果”绿得满枝满树,跟身怀六甲的大肚少妇那种负重奉献又有什么区别?待到那淡淡的绿由浅转深,再在寒风来临中穿上一身黑衣时,所谓“女贞子”,她入门岐黄也就成为必然了。

说到这“女贞”二字,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一种树的冠名,怎么会和女人扯到了一起,特别还配饰这样一个“贞”字,想这树的前世,必然与“情”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翻阅、搜索我能寻找到的资料,真没发现有第二个与这“女”字沾边的植物名录,或许是我掌握的知识太过浅陋了,这样的寻寻觅觅,究竟想要得到或是证明什么呢?一个无头的“苍蝇”,让这“女贞”的香气醺得找不到北的方向,转而试图从前人的诗句中,能不能找到一丝想要得到的信息呢?

“女贞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时。阴阴帘幙万家垂。”一一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阮郎归》中告诉我,梅雨时节,女贞花开其时,这是送给夏的一份柔情!

“山矾风味木樨魂,高树绿堆云。水光殿侧,月华楼畔,晴雪纷纷。何如且向南湖住,深映竹边门。月儿照著,风儿吹动,香了黄昏。”在宋代张鎡留下的词中,一首《眼儿媚》,不但写尽了女贞的翠绿与仲夏花开时的“晴雪纷纷”,还道出了风月之下“香了黄昏”给人带来的惬意!

而元、清两代的宋褧与计默,则分别以“怪杀前山女贞树,能禁二十四番风”和“因忆儿时赏心处,女贞杨柳夹濠堤”,从不同视角去摄放出女贞树的造景之美、怡情之乐!

尽管如此,前搜后翻,在有限的佳句中,还是没有找到眼前这棵树与“女贞”二字在表意上的任何联系。我想,也许只有那些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能揭开“女贞树”这神秘的面纱了。

相传,古时有一良女名贞子,与同丧父母的农家子弟共命而怜,互许终身。谁知婚后不久,丈夫遭强抓为兵,任贞子哭诉求情,终不得愿。然时光一去三年,丈夫竟杳无音信,贞子左等右盼,长期以泪洗面,到头仍是庭冷巢空。忽一日,同村服役者逃归,传贞子其夫早已战死沙场。惊闻噩耗,贞子痛不欲生,几次昏死过去。后虽经救治,然其拒吃拒喝、寻死觅活,终一病不起,殁命归西。死前,唯求乡邻在坟前栽冬青树一株,以期来日丈夫归返,能见她不二之心!乡邻按其遗言,坟前树木,数年后,已呈蓬勃之势,积冠茂之功,并终等回贞子丈夫。彼见妻早已深饮黄泉,其扑于贞子坟头痛哭三日,因伤心过度而染重疾,久治不愈。后贞子坟前冬青花开、结籽累累,众乡邻惊奇于此,竟有人生出此树成仙的传言,亦有传此木为贞子化身云云,更有妙言曰食此树之果亦能成仙······彼时众说纷云、莫衷一是。贞子丈夫闻言,竞怦然心动:如自食其果能成仙道,岂不与爱妻同鸾于上天?

然而,果子倒是吃了,仙没修成,贞子也没见到,可病却慢慢好了。如此消息传开,人们终于开始认识这种冬青树种子滋阴益肝补肾的药性,并从此有了“女贞子”这味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

话说到此,总算理清“女贞”二字的根脉出处,然文章虽到收宫之时,但其意仍犹未尽,如此谨以“小菜一碟”,敬奉于佳话流传千古之“烈女”般的女贞树前——

一路风光看女贞,

道旁伫立似伲僧。

守身如玉清如许,

哪得滿冠子与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