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盆栽绿植 >竹子有什么品质与精神(竹子有什么品质像什么人)

竹子有什么品质与精神(竹子有什么品质像什么人)

时间:

竹子有什么品质与精神(竹子有什么品质像什么人)(图1)

如果说,有一种植物最能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那么,非竹子莫属!不管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竹子都给中国人以深深的影响。史学家陈寅恪提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竹子分布广,是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植物之一,全球皆有生长。我国是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北起秦岭、汉水,南至海南岛,东起台湾,西至西藏,均有竹林分布。

竹子有什么品质与精神(竹子有什么品质像什么人)

七千多年前,我国民间便开始认识和种植竹子。六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就可辨认出“竹”字符号。到了殷商,中国跨入了“竹子文明”时代,春秋战国时,竹器制作和使用已经普及了。据记载,汉代有竹器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竹子的专著,如晋朝戴凯子的《竹谱》,宋朝僧人赞甯的《笋谱》。

竹子有着美丽的传说,“女娲用竹做笙簧,后羿用箭射九日”都令人耳熟能详。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为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斑竹”之名,由此而来。

传说北宋宰相寇准,为人耿直善良,坚持正义,敢于犯言直谏,遭奸臣迫害,死在雷州。当灵车将他的尸体运回家乡时,当地百姓折竹挂钱插地祭奠。不料一个月后,竹竿冒出了尖尖的嫩叶,长成了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

中国有“竹树开花,必有大灾”的说法。据科学考证,竹子老的时候,就会开花枯死,淘汰老竹保留新株,以促进新竹成长。这对以竹为主食的动物,势必造成毁灭性的损害,首当其害的就是大熊猫。关于竹子开花,会让人想起一个歌曲来,“竹子开花了,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道教和佛教崇奉竹子,喜爱竹子所构筑的环境,倾心竹子所蕴含的象征和含义。佛祖释迦牟尼刚出道时,讲经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林精舍”。观世音菩萨讲经坛的后面,有一片紫竹林。

竹的最大贡献是服务于生活,百姓的衣食住行处处有它的身影。春秋战国时期,用竹做的提水工具"桔"和"高转筒车"就已经广泛应用。竹子可以造竹房、竹车、竹筏和竹船;农具有竹枷、竹筛;捕鱼工具有钓竿、鱼笼,生活用具如簸箕、扫帚、竹笠、竹伞;炊具有箪、筷、簋、箸;家具竹桌、竹凳;装修房间的竹画、竹地板;竹子还可以做玩具、算具、量具,如算盘、竹尺、竹斗。竹子应用之广,甚至贯穿于祭祀、殡葬、婚嫁、节庆等活动。

竹子可以造纸,也可以织布。用竹浆可制成描图纸、打字纸和特种工业用纸,用竹纤维纺织品可以做成毛巾和衣物。竹子具有涵养水源防止土壤沙化的作用,竹子中能提炼出一种消毒杀菌的物质。竹子有着极其有重要的食药价值,竹笋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原料,竹黄、竹荪、竹叶都是治病的良药。竹子即可做书,还可以做武器。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竹箭和竹刀,是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杀人利器。

竹子还可以开发旅游资源,是一张旅游“特色牌”。西双版纳傣族就以别具一格的竹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竹屋、竹床、竹餐、竹器、竹工艺制品令人流连忘返。竹子又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广东产的茶杆竹,可作滑雪杖、钓鱼杆等,远销世界各地。

竹子是装饰园林的理想植物,以竹造园历史悠久。秦始皇的“上林苑”就从山西云冈引来了大量竹子,汉代的甘泉宫也设有修竹园、竹圃。到了魏晋、南北朝,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讴歌自然、醉心田园,刺激了园林的发展。到了唐代,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宋代有黄冈竹楼,北宋的"寿山艮狱",就是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都临安后,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开始兴盛,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明清园林多以宅园为代表,苏州的沧浪亭、狮子林等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

竹子也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商周时期形成了雕刻工艺,汉代有竹雕刻艺术品存世。唐代以后,竹刻名家辈出。宋代出现詹成,明代出现了朱松邻、李文甫等竹刻家。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黄岩等地的翻簧竹雕,并成为竹雕刻艺术的主流。民国初期,出现了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今天,竹雕艺术品依然深受人们青睐,如湖南的竹簧雕刻、江西的竹屏、竹帘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品。

竹子更是中国画的重要素材,国画中,常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唐代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形成了各种流派。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笔势雄健,墨气深厚。他的传世佳作《枯木竹石图》,稀疏的竹叶,显示出委曲寻生的活力,给枯木和怪石注入了新的生命。元代的倪瓒,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郑板桥都是一代画竹大师。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竹与中国的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对音律的起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用竹子做乐器,演奏的曲调清纯原始、贴近自然犹如天籁。所以,自古就有"丝不如竹"之说。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刘禹锡的《陋室铭》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诗句,都说明了竹子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从中国文字的发展中,还可以看出竹子对文字的影响。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出土的甲骨文人们能认识的900个字中,有6个竹部文字。到了清代,康熙字典的47035个字中,竹部文字有960个,现代汉语字典收集了209个竹部文字。如笔、籍、簿、简、篇、笼、笸、箩、箫、筐、篮、笥、箱、筒等等。有关竹子的成语也很多:“茂林修竹、青梅竹马、罄竹难书、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竹篮打水……

而最青睐于竹的是文人墨客,他们或感怀赞赏、或自喻自勉,留下了无数的华彩乐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直接提及竹子的地方很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南北朝诗人刘孝先的《咏竹》诗写道:“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托物言志讴歌竹子,寓意着人格的贞亮之节。

诗人杜甫的《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以欣喜细腻的心情,描绘春天的新竹。

唐朝杜牧在《斑竹筒簟》中写道: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作者借助民间传说,抒发着浓浓的情感。

宋代苏轼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对竹给予了极高评价。

明代,李梦阳《湘妃怨》中写到:“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唯见泪斑痕。”借物寓意,情牵人心。

清代郑板桥,对竹子情有独钟。他写了很多赞美竹子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赞赏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他的《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其在《题画竹》中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多处咏竹诗。他借宝玉口吟诵: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也借林黛玉口作诗: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元?

读后,令人满口噙香、掩卷难忘。

竹子最惊奇的是,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对于有形的竹子,人们往往把它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出来,赋予其精神文化之灵性,升华成做人的品格和情操,形成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禀赋。

竹子通体平直、枝干挺拔,代表着有骨气,做人刚直不阿;竹子历四时而常茂,凌霜雪而不凋,有着不畏逆境、坚忍不拔的寓意;竹子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着刚柔并济;竹生而有节,象征着高风亮节;竹不开花,象征着不饰奢华;竹干峭拔,象征着品德高尚;竹子内里中通、腹中无物,表明着虚怀若谷、包容万物;竹子四季碧绿、长青不败,蕴含着活力常在、青春永驻;竹子纤细柔美、秀逸文静,有君子之高雅风度;竹子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展现着无私奉献的情怀。

这就是竹,令人魂牵梦绕的竹。它使山水细腻、它令河流妩媚,它让千古文明变得婉约纤秀,并让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由浮躁变成了淡定,由炫耀变成了低调,由张扬变成了内敛,由喧嚣变成了宁静。竹子,链接着民众的物质与精神,构建了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影响着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精神气节。

修竹千竿,情牵世间百态,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是中华文明一台锣鼓喧嚣的重头大戏!